家校社協同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為心靈賦能 給成長加分
■市衛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文/圖:本報記者 朱惠思
前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市衛健局、市精神衛生中心志愿服務隊在市衛校開展了“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 共同護佑美好未來”——河源市2023年醫療健康志愿服務活動,引導青少年正視心理健康問題,正視精神衛生疾病。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聯合家、校、社多方合力,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和心理支持,提高學生對精神衛生的意識,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建強學校教育主陣地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校是育人主體,精神衛生健康問題在教育上不容忽視,心理危機重在預防與干預,幫助青少年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培養孩子健康的心態。”市衛校心理咨詢室主任黃怡婷表示,為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建設,該校設置了心理咨詢室、醫校共建校園心理健康驛站,指導學生參加心理社團活動和心理健康主題黑板報比賽,開展心理健康普查、主題班會、專題講座等活動,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科普,增強心理素質。
為及時發現和干預學生心理危機,9月,河職院開展了新學期心理危機識別和應急處理技術培訓講座,增強校園工作人員心理安全意識,進一步推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工作開展。圍繞心理危機的成功案例分享、學生在生活中的動靜態行為剖析、操作性技術和實用性方法示范等方面進行講解,增強了學校工作人員對心理危機事件的識別處置能力。
據悉,我市各校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學生心理健康高度重視,將學生心理健康貫穿整個育人工作,實現家、校、社三位一體聯動,牢牢把握開學的關鍵期,積極開展形式各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進一步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青少年健康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家長細心關懷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作為孩子健康路上的陪伴者、守護者,不少家長注重孩子的精神衛生、心理健康狀態,與學校積極溝通,與孩子保持親密關系的同時,尊重孩子的私人空間,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我關注孩子的精神狀況,孩子情緒變化大時,我會主動和他玩,了解他情緒反常的原因,再慢慢開導他。”家長陳婷表示,孩子在讀小學,常常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導致情緒低落,她主動與孩子交流,詢問孩子是否需要幫助,從而化解孩子的消極情緒。
“我和孩子相處就像朋友一樣,會互相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家長張女士表示,她主動聯系學校了解孩子的情況,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傾聽孩子的想法,給足孩子信任和個人空間。
關注心理健康
需要家校社多方努力
“健康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當前全社會的共識。”市第二人民醫院門診部主任、精神科副主任醫師陶瑞表示,該院以世界精神衛生日為契機,開展了社區義診、心理健康進校園等活動,進一步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此外,該院還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和服務熱線,定期舉辦心理健康講座和培訓,積極入校開展心理宣講、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提高學生對于精神衛生的認識,在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方面與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共識、共同努力。
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是家長、學校、社會的共同責任。對此,陶瑞建議家長積極參與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多與孩子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內心需求和想法,給予關愛和支持。學校可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設置心理健康課程和心理咨詢室,培訓教師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對于已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未成年人,家長和學校應找專業的服務機構,積極配合專業醫生進行治療和干預。
“兒童心理健康、精神心理方面的問題,如果不及時調整和控制,將影響孩子后期的成長,早期干預非常關鍵。”河職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主任、心理學副教授鐘碧來表示,若孩子在日常與以往相比發生明顯變化,生理、情緒和行為出現焦慮不安、沉默寡言、學習狀態不佳、生活作息紊亂、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在人際關系方面存在孤獨感,沒有玩伴或同學,家長須提高警惕,應主動到專業機構進行評估診斷,給孩子進行心理方面的輔導,積極進行干預治療。
鐘碧來建議,青少年應有積極心態,通過科學運動、充足睡眠、合理膳食,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來幫助情緒疏導、穩定,保持心理健康狀態。另外,父母要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從小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做家務的良好習慣,彼此相互尊重、正向鼓勵,從而讓孩子熱愛生活、珍惜生命。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