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專題

龍川實施“3303”產業培育工程,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持制造業當家 賦能產業興縣

2023-02-16 10:39:43 來源:河源日報

ad98ab9d32bc8c3f253c2de0b5057894_0216014_001_01_s.jpg

■龍川深耕電子信息產業,打造百億級產業集群。圖為景旺電子科技(龍川)有限公司自動化車間。

557c6c96947e883614516aac49d621a5_0216014_001_02_s.jpg

■龍川做大現代建筑工業產業,深度參與大城市鋼結構制造。圖為中建二局陽光智造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2cf242d88acd2183fee4bb815e3c7a80_0216014_001_03_s.jpg

■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主導產業突出、發展勢頭強勁。

核心提示

產業興則經濟強,產業優則動能足。近年來,龍川縣堅守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的初心不動搖,大力實施“3303”產業培育工程,加快培育百億級電子信息、建筑工業和現代農業等3個百億級和十億級新材料等產業集群,全力奏響產業興縣“最強音”。

發展是第一要務。今年以來,龍川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決貫徹落實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持續堅定不移推進制造業當家,堅持“產業興縣”不動搖,積極推動“雙向飛地”產業共建工作,加快培育一批百億級、十億級產業集群,抓實實體經濟這個“硬支撐”,挺起工業經濟的“硬脊梁”,全力塑造龍川高質量發展的新優勢。

■組稿:本報記者 陳小玲 特約記者 曾祥太 通訊員 鄒昶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

深耕制造業 主導產業發展勢頭好

龍川縣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認真謀劃“一園四小區”平臺建設,持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不斷提升產業轉移承載力,多措并舉推動龍川產業高質量發展。

目前,入駐龍川企業共146家,合同投資總額近320億元。其中,規上企業85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8家,形成了電子信息、現代建筑工業、安全應急與節能、新材料和現代輕工紡織等主導產業融合發展的格局。2022年,“4+1”主導產業總產值達102.9億元,其中電子信息、現代建筑工業、安全應急與節能、新材料和現代輕工紡織產值分別為57.6億元、14億元、6.4億元、8.9億元、16億元。

深耕電子信息產業。龍川以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公司景旺電子科技為行業龍頭,吸引帶動了山本光電、名格光電、昆騰電子等多家知名電子企業入駐園區,2022年電子信息產業總產值57.6億元。今年,精智機器、遠征等多家電子信息產業鏈上的企業開工建設,為產業發展壯大注入動力,預計2023年總產值達70億元。

做大現代建筑工業產業。龍川以中建二局陽光智造有限公司、廣東邁諾工業技術有限公司為龍頭,帶動和集聚10多家現代建筑類工業企業,形成集建筑結構、鋼結構、外墻維護、室內裝飾、廚衛系統等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現代建筑工業化基地,2022年現代建筑工業產業總產值為14億元。今年新引進的3個項目將陸續開工建設,預計2023年總產值達23億元。

做強安全應急與節能產業。龍川以國內十大空氣能熱水器品牌之一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紐恩泰新能源為龍頭企業,聚集上下游企業近20家,包括華天成、億能環保、聚騰環保、天什達等空氣能產業明星企業,2022年空氣能產業總產值為6.4億元,預計2023年總產值超8億元。

建優補強新材料產業鏈。當前,龍川以國內十大品牌之一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新陸新材料為行業龍頭,聚集了新寶利雅、新典雅等近20家新材料企業,2022年新材料產業總產值為8.9億元,預計2023年總產值超10億元。

持續推動現代輕工紡織產業建設。龍川以興萊鞋業、丹尼玩具等企業為行業龍頭,聚集了順嘉玩具、妃赫兒制衣等4家企業,做優做強做大現代輕工紡織產業,2022年總產值16億元,預計2023年總產值達20億元。

產城融合 打造工業走廊

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產城融合發展。今年,龍川縣謀劃建設工業走廊,將規劃建設的高鐵新城、幸福新城、寶龍新城與省級產業園和四小工業小區串珠成鏈,以贛深高鐵龍川西站為“中心”,沿高鐵新城至寶龍工業小區的205國道北移線為“主軸”,形成“帶”狀建設工業走廊,沿線發展工商產業,推動高鐵經濟與園區經濟融合發展。

持續推動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建設。作為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目前入園企業121家,合同投資總額近300億元,其中主導產業企業101家,產業集聚率達84%,是龍川推動制造業發展的主戰場。今年,龍川將持續完善產業園區生產生活、創新創業、產學研用等服務功能,不斷提升園區高質量發展競爭力,奮力推動創建省特色產業園、省級高新區和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

加快推進“四小區”融合發展。寶龍、寶塘、新城及梅村等四個工業小區目前開發建設面積超3平方公里,累計落戶企業26家,2022年實現總產值20多億元,提供就業崗位8600多個。

龍川堅持走三產融合發展路徑,將新城建設與工業園區建設統籌謀劃,推進商貿服務業、制造業融合發展。同時,按照“企業為尊、項目為王、畝均效益”的招商策略,建立招引項目評選機制,嚴把項目準入關,廣開渠道大力招引“產值高、效益好、稅收多、能耗低、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大項目、優質項目,持續做強商貿物流、制造工業等優質產業。

“雙向飛地”發展 促進產業共建

龍川堅持制造業當家,堅持全域全面“融灣”“融深”,更加緊密對接“雙區”和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建設,聚力打造高質量發展平臺,積極打造“雙向飛地”模式,在主動融入和服務大局中搶抓機遇,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奮力培育壯大百億級、十億級產業集群,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加強產業合作共建。龍川積極運用寶安對口幫扶機制,進一步深化寶安龍川兩地合作,堅持“雙向奔赴、雙方聯手、雙優疊加、雙雙發展”,加快推進“雙向飛地”建設,促進兩地產業“更好走出去、更精準引進來、更緊密聯手、更有力促發展,為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注入新動力。深化對外合作開放,組織企業參加廣交會、進博會和“粵貿全球”等活動,確保2023年進出口總額增長5%以上。

持續推動“正向飛地”經濟發展,促進產業轉移、產業合作、產業共建。2023年,龍川將深化與深圳市寶安區的合作,著手規劃建設承接寶安“外溢”產業平臺,規劃開發建設2000余畝的產業用地,擬整體打包給寶安區用于項目建設。

積極探索“反向飛地”發展模式,奮力推動制造業彎道“超車”。2023年,龍川將全力推動在深圳寶安選址租賃廠房興辦“龍川(寶安)科技創新中心”項目工作,將制造業發展的觸角直接伸到飛出地寶安。該項目建成運作后,龍川將引導企業在科技創新中心設置研發基地、孵化中心或總部,并設立招商窗口,充分利用深圳的創新技術、高端人才、管理經驗等優勢,打造“前店后廠”新模式,開辟孵化在深圳、轉化在龍川的產業招商和產業培育新路徑,突破在延鏈補鏈方面的短板和制約。

加強產業招商。龍川制定重點承接產業引導目錄,建立產業轉移重點項目庫,繪制產業招商地圖,發揮好龍川11個異地商會、產業協會招商聯絡處和深圳招商工作組作用,加強以商招商、以鏈引商、駐點招商等聯合招商,緊盯補鏈延鏈強鏈靶向發力,招引一批補鏈延鏈強鏈產業項目,以高質量招商引資助推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

推動區域協同創新。充分發揮中科院大學雙創基地、深圳大學孵化器等重大科創平臺功能,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大力培育和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確保2023年高新技術企業存量47家以上。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工業從粗放到集約、從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型,進一步增加產業鏈條的“長度”“厚度”,實現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深入推進交通聯通。暢通對外交通“大動脈”,龍川正加快梅龍高鐵、龍尋高速公路等項目建設,有序推動龍韶鐵路、龍汕鐵路、通用機場、東江航道擴能升級等前期工作,打造以高鐵、高速公路、航運為重點的立體交通走廊。暢通縣域交通“內循環”,打造縣域“1小時交通圈”。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物流圈”,穩步推動龍川保稅物流中心(B型)、綜合物流園等項目建設,打通直達粵港澳大灣區的物流通道。

“給力”政策加持 打造投資熱土

好風憑借力,揚帆正當時。2021年河源被省委、省政府列為珠江東岸4個重點扶持發展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的城市。2022年,河源相繼出臺《河源市信息通信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等一系列文件。省、市等一系列政策部署,為龍川產業跨越發展錨定了航向、明晰了路徑。劍指百億級目標,龍川加大馬力、鉚足干勁,用實干和實效夯實產業發展基礎,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增勢賦能。

出臺政策扶持產業集聚發展。為鼓勵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除了把電子信息產業列入招商引資鼓勵類產業,龍川還出臺了《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促進光電產業集聚發展的獎勵辦法(試行)》,促進全縣電子信息產業發展。

加強工作跟蹤對接。完善領導體制,實施制造業當家“一把手”工程,制定年度投向制造業的資金、土地、用能、金融等要素硬指標,真抓實干發展制造業。多措并舉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研究出臺了每月經濟分析會、周二企業服務日、周三重點項目推進日等一系列制度,從園區建設、政策扶持、政銀企對接等方面幫助企業發展壯大。

著力提升營商軟環境。龍川加快完善園區創新創業基地“雙創中心”建設和商業綜合體的配套設施建設,規劃建設人才公寓,開通縣城至園區的免費公交車。開通龍川至鹽田港的鐵路貨柜專線,實現龍川企業產品當地裝柜直接出口。龍川已發展成為一方有魅力、有活力、有潛力的投資熱土。

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

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是龍川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承載區,承接“雙區”和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產業“外溢”資源,是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總規劃面積30.63平方公里,目前已開發完成近7平方公里。

園區基礎配套設施完善。交通優越,河梅、廣龍高速公路在園區核心地帶設有互通立交和出入口,出海貨物可經深圳鹽田國際內陸港(龍川)運輸,發往珠三角城市群及內地城市可經境內京九鐵路華南地區最大編組站鐵路物流運輸。配套設施好,自來水廠、大型污水處理廠及220千伏變電站首期110千伏工程建成并投入運營;建筑面積達5萬平方米的“雙創”中心投入運營,功能涵蓋科技創新基地、產業孵化中心、會議中心、人才公寓、商業配套等。

園區主導產業突出。目前,入園企業121家。其中規上企業72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8家,產值超億元企業14家;主導產業企業101家,產業集聚率達83.4%,已經形成了電子信息、現代建筑工業、安全應急與節能和新材料等四大主導產業。

園區創新能力強。園區內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8家,在庫科技型中小企業34 家。建設有省級企業技術研究中心8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 22 家。園區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園區獲得諸多榮譽。先后被評為“省優秀園區”“五星級服務園區”等,是全國唯一的“中國空氣能產業基地”,被認定為廣東省首批低碳園區、省循環經濟產業基地、省第一批售電側改革試點園區、省循環化改造試點園區和省節能產業示范園區等。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