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中秋
□葉碧權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边@是李白心中的月,每當中秋節來臨想起這首詩,我都會想起我兒時的中秋。
老家在一條山溝里,白天太陽出得遲,晚上月亮升得晚。老屋的大門對著東邊山嶺,兒時每當看見月亮從東邊山嶺露臉,我都會對母親說:“月光(月亮)出來啦!”母親都會對我笑一笑。
兒時中秋前幾天,爺爺和堂哥幾個到后山打板栗,我們幾個小不點常常跟著去看看熱鬧。堂哥爬到樹上,用小竹竿敲打樹上的栗果,滿身帶刺的栗果一個個掉下來,我們躲得遠遠觀看。大人用工具將栗果掰開,取出栗子,放在竹籃帶回家。栗子曬干,炒熟,那真是“香飄飄”,是小孩的最愛。
好不容易盼到中秋節那天傍晚,碩大的月亮從東方升起來,覺得特別圓,把田野照亮,天空中閃閃發光的星星也變得暗淡了許多。大姐對我說:“拿一盆水來,照月光。”我盛半盆水,端放在門前的曬谷場上,看著晃動的水,閃閃爍爍,月亮怎么看也不圓。母親這時會對我說要耐心等待,讓水平靜了再看。于是,我們幾個小孩呼啦一聲跑開到別的地方玩耍去了。盆中的水平靜了,姐姐大聲叫我回來看水中的月亮,看見一輪潔白的明月倒映在水里,那么靜那么圓,覺得世界很美好?!澳托哪艽髟聢A”,也許就是這個道理。
當大人忙完一天的事務,就是“拜月光”的時候了。家門前的余坪擺放一張八仙桌,桌子上面擺放月光餅、月餅、板栗、花生等好吃的,點一條鞭炮,噼里啪啦幾聲,一家人向月亮恭敬地鞠躬作揖,許幾個心愿。母親會說些“人月兩團圓”“孩聰明如月”等等祝愿的好話。有詩云:“幼女才六歲,未知巧與拙。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爆F在每每想起小時候中秋“拜月光”情節,回味無窮。
“月光餅”是糯米加了白糖做成的米粉餅,形狀各異,有圓形的,有魚形的,圓形的直徑約有20厘米寬,1厘米厚,魚形的就小一些?!霸鹿怙灐币话闵厦媪粲幸粋€小孔,用一根紅繩串起,可以吊起來提著。做餅的師傅太厲害了,把餅壓得太硬,我們小孩咬不動,常常刀砍一小塊,用口水濕潤一段時間,才能慢慢吃。
兒時的月餅是用紙包裝的,四個疊在一起卷作一筒,大多是豆沙餡。每筒側邊貼著一張小紅紙封口,要吃時撕開紅紙。因當時家庭經濟條件不好,只有在中秋節的晚上,母親分發我們一人一個,讓我們吃得津津有味。
兒時的中秋一直恬然在我夢中,幾十年過去了,前些年每當中秋節夜晚,兒子就吵著去河源文化廣場玩,到了那里買一個有電池能點亮的花燈,放著《十五的月亮》。我們邊走邊聽,明月當空,清風吹送,聽著那動人的歌曲,讓我不覺想起了童年,思緒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