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拆壁壘、破堅冰、解痛點
向改革要動力要活力
■本報記者 王亞嬌 楊堅
在全省創新建立“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機制;在全省12315效能評估評價考核工作中取得優異成績,2023年度位列全省第五,2024年上半年位列全省第三;“龍川縣組建‘強村公司’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案例從全省300余個優秀案例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為20個全省各地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典型案例之一……當前,向改革要動力、要活力,已成為我市廣大干部群眾的一致目標和真切心聲。
改革,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法寶”“必由之路”和“關鍵一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認真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把自主改革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拆壁壘、破堅冰、解痛點,成功破解一批制約河源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打造形成一批具有河源特色亮點的改革成果,為推動河源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綠色崛起提供了源源動力。
堅持新思想引領 立足全局推動全面深化改革
近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召開會議,要求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各項部署,科學謀劃、扎實推進我市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轉化為加快實現綠色崛起、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河源實踐的強大動力。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一直以來,我市堅決貫徹黨中央和省改革決策部署,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堅決落實“一把手”親自抓改革要求,堅持重要改革親自部署、重大方案親自把關、關鍵環節親自協調、落實情況親自督察,加快推動全面深化改革重點任務、“百千萬工程”典型地區“微改革”項目、民生“微改革”項目等改革工作落地見效。
《深圳市與河源市營商環境對口幫扶工作方案》《河源市貫徹落實〈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方案〉分工方案》《綠美河源生態建設集成式改革工作方案》……一項項改革舉措在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營商環境、國資國企、點狀供地、“一鎮一改革”等重點改革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充分激發我市經濟發展動力和活力,匯聚起持續攻堅破難的強大合力。
2023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348.22億元;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獲省第一檔首期注入資本金2.4億元、承接產業轉移項目56個;東源縣完成國家級縣域商業建設行動示范縣驗收,正創建國家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縣、國家級創新型縣;龍川縣創成“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獲評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重點縣……實踐證明,只有堅持新思想引領,立足全局謀劃推動全面深化改革,依靠人民在推動改革中實現共建共享,才能以正確的戰略決策應變局、育新機、開新局。
聚焦高質量發展 運用創新思維增強活力
近日,省自然資源廳正式批復同意19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方案,我市紫金縣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方案(藍塘鎮單元)、連平縣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方案兩個方案獲批,這將對我市推動“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農文旅融合發展試點等重點任務起到積極作用。
改革,是順應時代的必然選擇,是推動發展的根本途徑,哪里有瓶頸制約,哪里就是主攻方向。我市聚焦痛點堵點,著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攻堅突破,運用創新思維,不斷塑造新優勢新動能,真正做到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
兩個多月前,龍川縣鐵場鎮舉行“富民工坊”順嘉玩具廠揭牌儀式,這是龍川縣探索“強村公司”+“富民工坊”模式,搭建產業發展平臺,進一步激活村集體經濟自我“造血”功能的生動實踐。
培育“富鎮強村公司”,我市在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中探索出一條適合河源發展的“新路”。按照省“百千萬工程”工作部署,我市著力破解“不敢干”“不會干”“不能干”等問題,指導各縣區積極培育“富鎮強村公司”,有效促進農村集體經濟“強筋壯骨”。目前,全市已有9個鎮990個村(社區)成立了132家“富鎮強村公司”(其中鎮級84家、村級48家),讓231個村平均增收近5萬元。其中,《龍川縣組建“強村公司”,探索推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被省委深改委評為“廣東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典型案例”之一。
涓涓不塞,是為江河;破冰除棘,是為改革。在全省率先建立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庫動態管理機制,對全市總投資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前期工作推進、項目工程建設、項目入庫納統等實行全周期管理,動態更新項目信息和入退庫情況;在全省率先探索出臺了投資工作“自畫像”評價機制,對各縣區投資工作實際完成情況進行“畫像”、科學評價工作成效,營造了比學趕超的工作氛圍;以深圳市為標桿優化全市政務服務辦理事項,對市級1206個政務服務事項,有力促進我市辦事標準、流程、時效與珠三角地區接軌……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將創新擺在更為重要的位置上,必將以改革的“關鍵變量”獲得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抓緊做實大文章 提升“民生溫度”增加“幸福厚度”
改革,一頭連著“政”,一頭連著“民”。
近日,市人民醫院深河門診部新增設了急診科,為患者提供24小時全天候的急診急救服務。此舉將進一步滿足河源國家高新區企業員工及周邊鎮村群眾的就醫需求,保障急危重患者得到及時、高效的醫療救治,也是我市通過創新建立“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機制的一個縮影。
創新建立“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機制,是河源聚焦民生熱點難點、精準解決民生訴求的一項務實之舉。自2021年以來,由市委書記、市長輪流聚焦一個主題,與群眾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相關部門負責人“面對面”交流,以“每次破一題”的方式,統籌調動相關責任部門的力量,推動解決一批群眾集中反映的高頻熱點難點問題,讓群眾“問題清單”變為民生“幸福清單”,持續提升“民生溫度”,增加“幸福厚度”。目前,市委、市政府先后聚焦“看病難”“飲水難”“上學難”等13個主題,與群眾進行深入交流,我市各縣區均已對照市委、市政府做法,建立起“面對面”機制,組建了工作專班,推動全市形成圍繞主題、上下聯動、相互配合的“面對面”工作體系。
同“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機制一樣,24小時便民購藥模式、優化城鄉居民養老金認證服務機制、商品房契稅網上辦理、優化高齡老人津貼發放機制等民生“微改革”也是我市瞄準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現實、直接的問題,通過小而精、快而準的改進措施,推進民生改善。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毅前行,登攀不已。全市上下正以改革的實際行動、實際成效迎接新中國成立75周年。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