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更有溫度 幸福更有質感
悠悠萬事,民生為重。2023年,我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緊緊抓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采取了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的舉措,用心用情用力辦好民生實事,在高質量發展中增進民生福祉、提高生活品質,有力托起了群眾的幸福。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休止符。站在新的起點上,河源將以更加堅定的信心和決心,繼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項長期任務,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越來越多的“民生清單”變成實實在在的“幸福賬單”。
■本報記者 譚紹丁
面對面傾聽群眾心聲 實打實解決群眾難題
新建充電站(點)566個、公共充電樁2078個,廣大車主再也不用為充電發愁;市農產品批發中心開業,打通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環節;配備4個自助辦稅坐席,稅務部門人員協助辦理,企業和群眾辦稅更快捷、更省心;開展道路交通安全大檢查、大整治活動,道路交通安全秩序得到優化……歲末年初,翻開“民生報表”,一組組的數據、一串串的數字,無不記錄著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群眾幸福感的提升,得益于“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機制。黨政主要負責同志“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機制,是河源“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的大膽探索和創新。特別是第二批主題教育啟動以來,我市持續深化“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機制,不斷健全“明責、履責、督責、問責”閉環落實制度,推動從一個問題解決向一類問題解決轉變,從解決具體的問題向解決產生問題的根源轉變。2023年,市、縣區共召開18場“面對面”座談會,以“一次會議破一題”的方式,先后向群眾最關注的“菜籃子”“政務服務”“旅游服務”“道路安全與交通秩序”等“急難愁盼”問題“宣戰”,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19萬宗,真正把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做到了群眾的心坎上。
不僅如此,我市還定期組織各牽頭單位對群眾訴求辦理情況開展“回頭看”,對各類民生問題辦理情況進行全面核查,開展群眾滿意度回訪工作,篩選出群眾評價不滿意、未明確解決措施的事項,重新交辦、督辦,并向群眾反饋辦理進度。2023年,全市共開展訴求辦理質量專項復核9次,復核訴求2841宗,篩選出因承辦部門辦理結果不實且進行重辦的訴求98宗,積極推動問題持續跟進解決。
織就民生保障網 托起美好新生活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百年大計,教育為先。我市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持續優化義務教育布局,教育資源總量持續擴大。2023年,全市新改擴建公辦幼兒園11所,新增普惠性民辦幼兒園14所,新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6所,新增優質學位14420個,并順利通過“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審核驗收。與此同時,我市還為15113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新生發放1.84億元國家助學貸款,貸款發放金額和受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人數均創歷史新高,位居全省第五,得到了省教育廳的高度肯定。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群眾最大的福祉。我市堅持就業優先導向,完善就業支持政策和供需對接服務,加大市場主體穩崗擴崗支持力度,強化重大項目和重點企業用工支持,重點做好農民工、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2023年,全市開展各類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2.07萬人次,發放各類就業創業補貼7244.23萬元,帶動就業創業2萬人次,城鎮新增就業26519人。
人人健康,是時代的呼喚,也是百姓的期盼。我市持續深化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改革,系統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面推進縣域緊密型醫共體建設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去年,市癌癥防治中心、市急診急救中心成立,30家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國家推薦標準,龍川縣中醫院創成三甲醫院,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有力提升。
2023年,我市將“進一步提高底線民生保障水平”列入十件民生實事,不斷完善社會救助政策機制,持續推進困難群眾救助提標擴面,打通服務困難群眾的“最后一米”。去年,全市在享城市低保戶數2505戶、5377人,發放救助金4599.9萬元;在享農村低保戶數27081戶、66542人,發放救助金3.91億元;納入城鄉特困人員救助供養13398人、發放特困人員基本生活費1.62億元。
擦亮社會平安底色 提升群眾幸福成色
我市堅持依法治市、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在地方立法、法治政府建設、公共法律服務供給等方面不斷取得新成效。2023年,全市共審查(核)規范性文件51件、其他政策類文件181件,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100%;完成“全國首個司法所”(紫金藍塘司法所)法治展覽館建設,入選全國紅色法治宣傳教育基地1個,建成101個示范性鄉鎮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920個示范性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人才發展、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等領域立法加快推動,《河源市恐龍地質遺跡保護條例》修改工作取得新進展。
以共建共治共享為導向,我市全力以赴防風險、保安全、護穩定、促發展,推動更高水平平安河源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去年,全市排查化解矛盾糾紛282宗,打掉惡勢力組織6個,刑事案件立案數同比下降10.4%、破案數同比上升13.27%,連續7年保持命案現案全破,和平縣獲授“平安鼎”。安全生產方面,排查隱患1636個、整改率99.6%,全年較大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下降50%,和平縣獲評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行動先進集體,東源縣縣城市場監督管理所成功創建全市首個國家級五星市場監督管理所。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我市把社會治理重心放在基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扎實推進“1+6+N”工作體系建設。去年,市中院“一庭一品”改革入選中國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東源縣、和平縣群眾信訪訴求綜合服務中心被評為全省縣級標桿,“禾坪說事”“擂茶調解”等基層治理模式不斷涌現,農村削坡建房三年整治任務全面完成,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