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院:為河源綠色發展注入司法新動能
○本報訊 記者 劉燁華 通訊員 陳碧霞 日前,市中院出臺《為綠美河源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務的行動方案》,為河源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注入司法新動能,以高質量司法服務綠美河源高質量發展。
以最嚴密的法治護航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開展“司法護航美麗東江”行動,構建東江、新豐江流域環境司法保護協作機制,打造“兩江兩庫一區一帶”生態司法服務圈。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司法保護銜接機制,依法審理涉重污染天氣、黑臭水體整治等案件,嚴懲偷排廢水,跨域傾倒、處置危險廢物等突出犯罪,厚植河源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優勢。設立環境資源巡回法庭、萬綠湖旅游巡回法庭,嚴厲制裁污染環境以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森林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等犯罪,加強對生物多樣性的司法保護。推動在康禾、白溪、黃牛石、黃石坳等省級自然保護區設立“森林法官”工作室或巡回審判點,探索建立司法碳匯生態賠償機制,促進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和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助力實現“綠富”雙贏。
樹牢支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的司法導向。市中院緊扣市委“五大產業”“七大行動”部署,在河源國家高新區、江東新區增改設立人民法庭,開展暖企穩企護企行動,高標準服務“百千萬工程”。深化“無訟園區”創建,在各縣產業園成立法官工作站,落實法企一對一法律服務機制,推動縣域園區擴容提質。完善知識產權司法與行政協調保護機制,加大對關鍵核心技術、重點領域、新興產業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助力壯大千億級電子信息產業。研究出臺水資源司法保護意見,聯合開展萬綠湖水源保護行動,依法打擊非法養殖、非法采礦、非法占地建房等破壞資源和污染環境違法行為,服務百億級水經濟產業做大做強。聚焦打造百億級先進材料產業,強化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司法措施,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服務保障“三農”工作和鄉村振興。抓住縣域經濟發力點,深入實施《關于為河源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司法服務的實施意見》,妥善審理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宅基地制度改革、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糾紛案件。聚焦燈塔盆地爭創國家級農高區,探索出臺加強種子安全協同保護實施意見,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品種、種子套牌等行為,助力抓好河源“一糧二茶三佳果”。深化人民法庭“一庭一品”創建,因地制宜建立特色產業、地理標志產品、沿江靠山經濟等司法保障機制,助力打造鷹嘴桃、獼猴桃、春甜桔、油茶等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立足全域旅游發展定位,探索設立中華恐龍之鄉、趙佗千年古鎮、中央蘇區、“血田”遺址司法保護服務站或巡回法庭,妥善審理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業態糾紛案件,助推“六色”旅游品牌做大做強。
助力打造高水平法治化營商環境。依法審理各類涉產權糾紛案件,加強涉企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著力解決擠壓生存空間、拖欠賬款、超標的查封、亂查封等中小微企業“急難愁盼”問題,營造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圍繞“融灣”“融深”產業合作、深河產業共建示范區建設、河源國家高新區跨江融合發展等項目,妥善化解涉產業轉移、重大交通建設項目等糾紛,精準服務招商引資,助力發展高鐵經濟。完善市場主體救治和退出制度機制,推動高耗能低效企業通過破產重整引進新能源等綠色低碳項目,促進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認真貫徹涉建設用地使用權合同糾紛等審判指引,依法處置金融房地產領域債務風險,妥善化解問題樓盤引發的各類糾紛,為發展營造安全穩定的法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