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加強民生實事資金保障
助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
市圖書館,學生正在閱讀書籍。肖斌 攝
○本報訊 記者 雷宇爍 2022年是我市開展新一輪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的第二年,也是承上啟下、提質增效至關重要的一年。記者昨日從市財政局了解到,今年以來,我市全力統籌資金投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在改善人居環境、發展民生事業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上出實招、見行動,加快推進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再上新臺階。
“雙減”政策實行后的第一個暑假,博物館、圖書館成了學生喜愛的“打卡地”;太平古街人來人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元素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文明出行與文明出游蔚然成風;農貿市場、老舊房屋裝飾一新……市民對公共服務和升級后的基礎設施十分滿意,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與日俱增,離不開我市用“真金白銀”支持民生社會事業發展的努力。
在加快改善人居環境方面,我市通過爭取上級資金、本級預算安排、地方政府債券資金等方式,多渠道統籌城市建設資金,支持業務部門開展基礎設施補短板工作,進一步提升河源城市形象,為市民提供更加宜居的人居環境。2022年,爭取中央、省級及地方債資金7743.23萬元,助力全市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安排資金919.6萬元,支持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及無害化處理工作;籌集城市生態水環境治理資金1070萬元,推進市區污水處理項目實施運行;下達資金1000萬元搭建全市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系統,有力營造安全的環境。
在加快發展民生事業方面,我市落實好各項社會保障和民生改善政策,加大資金保障力度,持續為民辦好事、辦實事。2022年上半年,全市民生支出共141.61億元,同比增長1.6%,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8.2%,切實兜牢全市基本民生保障底線。
在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方面,我市強化文化產業資金保障,全力打造高品質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提升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2022年,市財政部門統籌安排資金5581.89萬元,主要用于補貼市直“三館一站”等公共文化場所免費開放、開發保護利用紅色革命遺址及保障全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日常工作和志愿服務活動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