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教育十年奮進實現新跨越
教育公平日益彰顯 教育質量不斷提升
廣師大河源校區的建成,填補了河源沒有全日制本科院校的空白,并讓河源學子享受到優質的高等教育。 黃贊福 攝
□本報記者 謝少娜
2015年,成功創建省教育強市,實現了教育強縣(區)全覆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區)全覆蓋、教育強鎮全覆蓋;2018年9月,深圳中學河源實驗學校建成開學;2019年7月,實現“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區)”全覆蓋;2019年9月,河源高級中學建成投入使用;2020年10月,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河源校區建成投入使用,結束了河源沒有全日制本科院校的歷史;2020年底,基本實現學前教育“5080”目標;2021年,集團化辦學實現零的突破……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抓教育就是抓發展,謀教育就是謀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河源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始終堅持辦人民滿意教育,在改革中創新發展,在發展中提升質量,義務教育、普高教育、職業教育等教育水平顯著提升,現代化教育格局初步顯現。
十年的時光很短暫,十年的發展很長遠。從全面普及到優質均衡,從“一個都不能少”到“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穿越時空隧道,回眸河源教育這十年,是步步“破冰”,在教育公平、教育質量上不斷邁出新的步伐的十年,是以辦好一樁樁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走出一條跨越式發展道路,帶給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教育獲得感的十年。
大建學校 建好學校
教育教學“含金量”
實現新提高
“我記得以前這學校沒有這么大、這么漂亮啊。”近日,前往源城區江源新邨探親的游先生見到親戚直呼以為走錯地方。原來,時隔幾年,此前小區旁被游先生作為參照物的江源小學經過改擴建,無論是面積還是“顏值”都已大變樣。
10年前,隨著河源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學齡兒童涌入城區,“上學難”問題日益顯現。“大班額”的存在,不僅給教師授課帶來沉重壓力,更讓孩子難以享受優質教育。2012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充分認識到解決“上學難”和“大班額”問題是提高群眾對教育滿意度的關鍵所在。從那以后,新建擴建市區學校、增加學位供給每年都被列入政府“十件民生實事”項目。
十年間,隨著一輛輛工程車來回穿梭,一座座塔吊有序作業,一棟棟校舍拔地而起,源城區公園西小學、源城區越王小學、源城區公園東學校、東源縣第五小學、紫金縣九年一貫制實驗學校、市第四小學等學校相繼建成。這些新學校的建成,成為了河源教育事業擴容提質、健康快速發展的生動縮影。
市教育局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至2021年,河源共新建深圳中學河源實驗學校、市第四小學等44所中小學校,完成了對源城區城南小學、源城區江源小學、龍川縣實驗小學等200所義務教育學校改(擴)建工程,新增學位145115個。其中,僅“十三五”期間就新建中小學校27所,新增義務教育學位39829個,不僅有效緩解了城區學位緊張問題,還增加了優質學位供給。2019年,各縣區已全部消除66人超大班額。2018年至2020年,全市完成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改造113所、新增寄宿制學位24308個,撤并教學點122個。
十年的教育奮進,河源得到發展的不僅僅是義務教育,學前教育發展也進入“加速期”。2017年以來,河源根據省、市“5080”相關文件要求和精神,制定《河源市教育局實施學前教育“5080”攻堅行動專項工作方案》,多途徑多措施積極推進“5080”攻堅工作,學前教育公辦普惠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至2020年底基本實現學前教育“5080”目標。截至2021年底,全市公辦在園幼兒占比51.66%,全市普惠性在園幼兒占比86.59%。
同樣,高中教育優質多樣化發展邁上新臺階。特別是“十三五”期間,以河源中學為龍頭,全市28所普通高中實行市級統籌備考、與“深圳一模”聯合考評,普通高考本科上線人數實現連年持續增長,全市本科入圍率從2016年的32.8%提高到2020年的44.43%。2016年至今,全市共有21名學生分別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錄取。河源市田家炳實驗中學、和平縣陽明中學、東源縣高級中學、龍川縣隆師中學等一批藝術類教育特色學校辦學質量明顯提升。
改革創新 強師興教
教育“軟實力”實現新提升
解決“有學上”僅僅是河源推進教育發展的第一步。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為了提升整體辦學水平,實現“上好學”,十年來,河源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工作,出新招、解難題,努力培養造就高素質教師隊伍,撐起了河源教育走向美好未來的脊梁。
每年暑假,是市、縣區招聘教師的高峰期。自2012年起,河源實施教師學歷提升計劃,提高了對新招聘教師的學歷門檻。市直學校招聘教師,由此前小學要求全日制大專學歷改為全日制本科以上學歷,中學要求重點本科以上學歷。 2014年3月,河源出臺了《河源市農村小學教師培養機制改革方案》,采取免費培養、定向分配的方式,從源頭上改變農村小學教師素質不高的狀況,促進了城鄉教育均衡發展。2014年,在國家和省全面加強教師培訓的政策推動下,市級師資培訓經費由每年50萬元提升至每年500萬元,有力確保了全市學科骨干教師、“三名”(名教師、名班主任、名校長)工程、青苗工程、“首席教師”“崗前培訓”等師資提升工程的組織實施,全市教師隊伍素質得到不斷提升。
截至2020年秋季,全市小學專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歷比例為61.48%,初中專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歷比例為86.14%,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研究生學歷或碩士學位以上比例逐年增加8.2%;全市職業技術院校“雙師型”教師占在校專業教師總量的67%。
十年來,河源還積極開展教育交流與“融灣”改革,通過積極引入粵港澳大灣區的教育先進經驗做法、選送教師到深圳市中小學校跟崗學習、與深圳名校結對等舉措,推進教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教育“軟實力”,提升我市中小學辦學質量。
建成首所全日制本科院校
教育體系逐步完善
如果說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成為粵東西北地區唯一一所廣東省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讓河源學子在家門口享受到了優質的高等教育,那么,首所全日制本科院校的建成則讓河源學子家門口的高等教育上了一個新臺階。
2020年10月10日,在河源人民的翹首期盼中,河源教育體系建設實現新突破——由河源市政府投資23億元建設的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河源校區正式開學。該校的建成,填補了河源沒有全日制本科院校的空白。從此,河源學子在家門口也可以享受到優質的高等教育。
高職、專科院校教育質量不斷提升,本科院校實現零的突破。十年來,河源高等教育取得質的跨越,中職教育也展翅騰飛,職業教育體系逐步完善。過去十年,特別是“十三五”期間,市衛生學校、河源理工學校、市技師學院先后被評為國家級職業教育改革示范學校,河源成為粵東西北12個地級市中唯一擁有3所國家示范職校的地級市,擁有國家重點中職學校4所、省重點中職學校3所,中等職業院校辦學規模、辦學質量均居全省欠發達地區前列。同時,河源大力支持市衛生學校對接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河源理工學校、河源市職業技術學校對接河源職業技術學院,設立高職專業學院試點,開展中高職貫通三二分段培養改革試點。河源理工學校、河源市職業技術學校入選省高水平中職學校建設單位名單,河源理工學校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入選全國職業教育示范校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培育項目,是全省唯一一所入選的中職學校。
教育改革常常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每一步都艱難異常。過去十年,河源每一步都踏踏實實,用一個個浸透著無數人心血和汗水的腳印,堅定地書寫著人民滿意的教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