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元代河源文壇傳

2023-04-16 17:34:04 來源:河源日報

hyrbs0416001_002_02_s[1].jpg

■解元牌坊 資料圖片 

hyrbs0416001_002_03_s[1].jpg

■龍川學宮 資料圖片 

核心 提示

元代河源的文事,史料上很少記載。河源學宮、龍川學宮都在元初遭到兵燹,但也在元代得到了重修。在科舉史上,河源縣出了個解元,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解元,這也是河源縣科舉史上鄉試最好的成績。

■本報記者 凌麗

興勃亡忽的元代學宮

元初之前的龍川循州學廟,一直都在今佗城的北邊,風水環境好,背枕嶅山,面朝東江。離縣治只有2里路。后山有丹桂亭,舊有泮池一口,旁邊還有水塘數口。宋代多個龍川地方官長如循州知守宋煜、梁克俊、宋詡,縣令倪應時等,都曾進行過修葺。

南宋寧宗嘉泰年間(1201年—1204年),是循州學廟最興旺的時候。宋理宗寶祐年間(1253年—1258年),閩縣李若水前來赴任龍川知縣,以儒道行吏治。那時大約學廟建筑有些破舊了,他在營廨宇、繕倉庫、筑城池之余,重修泮宮,循州學廟繼續興旺。然而隨著宋朝的滅亡,循州學廟遭到戰火的荼毒蔓延,元初至元十八年(1281年),龍川學宮慘遭兵燹,遂成廢土。元帝忽必烈廢除了科舉制。

待元朝天下鼎定,天下讀書人仍需進學修業之所,以期進身,乃于李守舊宅處,辟作學廟。這個“李守”,疑即李若水。約40年后,時至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之時,整個國家政策也發生了轉變,其即位詔書提出“從新拯治”朝政18條要求,其一即興學校:“國家內置監學,外設提舉、教授,將以作養人材,宣暢風化。今仰中書省自國子監學為始拯治,各處州郡正官、肅政廉訪司申明舊規,加意敦勸。若教官非才、學校廢弛者,從監察御史、肅政廉訪司糾劾。”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元仁宗延祐年間,一位名叫徐震的人前來赴任龍川知縣。這徐知縣下車之初,便前往循州學廟考察調研,見其屋宇偏狹,是低配版的泮宮,與廟學制度根本不相稱,徐知縣嘆息良久,有重修學廟的打算。

大概一年后,徐震治下的龍川政通人和,事簡民裕,大概縣里的經濟充裕些了,延祐戊午(1318年)冬,徐知縣請來工匠在龍川江右側學廟舊地重建泮宮。次年秋建成,崇殿深宇,師生宿舍,俱寬敞明亮,無不新備。徐震又撥給學田,以其收入供學宮用度。參觀了學宮的龍川父老感嘆知縣為當地子弟所做的好事、實事,于是相率立石,請來循州學正李仲著寫了一篇序文,刻石以紀。

至治年間(1323年—1328年),一個叫藍禿武宣(人名)的達魯花赤(元官名),與同知孫恭,建集賢堂于新齋后,又名講堂,以便祭祀齋肅。

然而一亂又至一治,一治又來一亂,殘暴的元代在各地農民起義大潮沖擊下岌岌可危,戰火蔓延至龍川,龍川學宮又被毀了。元時被毀的還有南宋時因紀念吳潛而建筑的東山書院。

元代河源、龍川無進士

忽必烈時代中止的科舉考試,于元仁宗皇慶三年開始恢復。皇慶二年十一月,元廷正式發出行科舉的詔書,“以皇慶三年八月,天下郡縣,興其賢者能者,充賦有司,次年二月會試京師”,科場每三年一次開試。“自科舉之興,諸部子弟,類多感勵奮發,以讀書稽古為事”。

另外,“舉人從本(籍)貫官司于諸色戶內推舉,年及二十五以上,鄉黨稱其孝悌,朋友服其信義,經明行修之士,結罪保舉,以禮敦遣,貢諸路府。其或徇私濫舉,并應舉而不舉者,監察御史、肅政廉訪司體察究治。”

這是以考試加舉薦兩種方式來選拔人才,“為了以真儒輔治天下,新恢復的科舉拋棄了只重詞賦文章的考試方法,采用既注重行為操守也注重真才實學的方法。行為操守由地方官員負責考察和推薦,真才實學則通過鄉試、會試和殿試層層篩選,考試用書以朱熹的著作為主,顯示了朝廷對理學的認可和尊崇。”(《元代政治思想史》中卷,史衛民)

但元代40余年中斷了科舉,赴科場考試的人很少,每科取士數量亦少,共舉行了16次科舉考試,考中進士的共計1139人。閩贛粵“南人”更是受歧視,贛南、惠州無一名進士。河源、龍川尚有數名舉人,其中,龍川有舉人1人——劉泉,但中舉時間各版縣志意見不一。河源縣亦有數名舉人,據同治《河源縣志》,有大德壬寅舉人黃明德,任福建漳州府龍巖縣知縣;有曹德秀,為解元,任翰林院博士;謝天與及謝禮和分別于延祐甲寅、泰定甲子中舉,分任云南順元府同知、江南揚州興化縣教諭。元代河源謝家頗出讀書人與官宦,尚有多人被薦辟出仕,如謝敬昭、謝至道,以武略薦辟,分別任兵馬指揮、任鎮府斷事。

元代時河源縣諸科人物不算少,在光緒《惠州府志》中列有6人,而龍川只1人、歸善2人。龍川諸科1人,為黃德震,是當時耆儒,攻讀儒家經典數十年。河源的6人中,有舉孝廉任潮州路同知的陳景賢,有舉文學任鳳翔教授的陳君用等。

關于元代進士,有相關資料說龍川曾有進士1人,名朱廷琛,元統二年(1334年)進士,文林郎,后落居今和平上陵,曾任惠州府巡按理刑推官。但該年并未舉辦科考,而是此前一年的元統元年(1333年)三月,廷試進士,100人及第,其中有劉伯溫。因丞相伯顏擅權,執意廢科舉,1336年科舉和1339年科舉停辦。

據查,朱廷琛原居江西南昌府建昌縣(今永修縣)寬仁鄉,明初出任廣東惠州府推官,因水土不服而歿于任上。其子仁瓚、仁通、仁達兄弟3人扶柩歸葬,途經今和平縣上陵鎮時因故葬父于當地,兄弟3人亦定居于此。他們共生9子,按萬一至萬九取排行名,族內稱之為“上九子”。居住在和平的朱氏子孫,便以朱廷琛為和平開基祖。其中第五子萬五郎(大名成寶)移居興寧絲竹湖,成為興寧開基始祖。

禎州夫子、河源解元曹德秀

元代河源科舉史最值得一提的,是解元曹德秀。

曹德秀高中鄉試第一,是在元代延祐元年(1314年)。這是自元代以來,歷世祖、成宗、武宗三主40余年,第一次恢復科舉考試。但曹德秀所中乃是舉人,其中舉時間,疑族譜與縣志所載有誤,當為皇慶三年(1314年)八月。當月舉行鄉試,全國共設17個考場。半年后會試,即次年(1315年)的二月,會試于京師。

說起曹德秀,還得先說到他的祖先曹輔。曹輔生于宋代熙寧元年(1068年),官延康殿大學士、簽書樞密院事,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福國公。河源曹氏族譜稱《福國公曹氏族譜》。曹輔嫡長孫曹岱,以父蔭任將仕郎(從九品下),初任慶元四年(1198年)惠州海豐迪功郎(又稱宣教郎,從九品),次任嘉泰三年(1203年)南恩州司戶兼參錄,三任開禧三年(1207年)循州龍川縣令,四任廣州增城縣令。嘉定六年誥授循州文林郎(從九品上),嘉定十一年(1218年)解任。其后20余世一直居住在河源中郭登瀛坊。至22世,分存仁、存義、存禮、存智、存信五房,后裔遷居下郭(上圍)、禾溪(仙塘)、洪溪(回龍)、長寧(新豐)等地。(見司雁人《河源客家簡史》)河源曹氏常號紹德,大門對聯為“豸史家聲遠,省元世澤長”。“省元”,指元代解元曹德秀。

在今江東新區臨江鎮澄嶺村,還保存有河源縣唯一的省解元曹德秀的墓,已經多次翻修。

曹德秀,字實君,號桂邨,元延祐二年乙卯科解元,歷官金昌、汝州、魯山縣知縣,慈惠愛民,清風兩袖,利無不興,害無不除。政事稍暇,立期傳集生童,詣明倫堂講解經書,會課論文品題引誘,始終不倦。欽授翰林院五經博士,致仕榮歸梓里,訓解五經,有志肄業者悉歸門下。享壽69歲。邑宰旌贈禎州夫子,從祀鄉賢,載邑志。(同治《河源縣志》)

據統計,自有科舉開科取士以來,河源縣(包括現在的源城、東源),河源共考取進士12人(其中翰林1人),舉人81人(其中解元1人,即曹德秀),武舉15人。

在明清《廣東通志》《河源縣志》中,都有記載河源元代解元曹德秀的簡略事跡與墓葬,但對他的生平著墨不多。光緒二十二年的《福國公曹氏家籍》(曹承玖重訂)中,延承舊譜,記載了較為詳細的曹德秀生平。

據載,曹德秀幼年頗有大志,博覽群書,文采甚佳,英邁不群。自元朝執掌國政以來,40余年不肯開科取士,不管興學育才,數代士人仕進無望,在這樣逼仄的環境下,曹德秀不求治國平天下,只是修身齊家,默默讀書。忽然到了仁宗時期,世祖以來的各種補充官員途徑已經不適用,選拔高素質人才的呼聲越來越高。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1314年,延祐元年,曹德秀一舉考取鄉試第一。消息傳回河源,河源邑人都倍感驕傲。

后人評論此事時,用了這樣的文辭:“公以一代鴻儒,應運而興,開吾槎文運之始,功甚巨也。”

河源縣人口不多,士子甚少,千年來中舉者尚不滿90人,解元唯此一人而已。元朝之后,河源明清兩代的舉人大幅度增加。

曹德秀被授予河南魯山知縣之職。唐朝大詩人皮日休,曾為當年的魯山知縣元德秀寫過《七愛詩》,其中有句云:“吾愛元紫芝,清介如伯夷。輦母遠之官,宰邑無玷疵。三年魯山民,豐稔不暫饑。三年魯山吏,清慎各自持。”人們把元德秀喚作“元魯山”。

曹德秀與這位元大人同名,有這樣的榜樣在前頭,曹德秀絲毫不敢松懈。到了魯山之后,曹德秀清慎自守、廉潔奉公,雖然公務繁難,他仍能處理得井井有條,慈惠愛民,利無不興、害無不除,魯山風氣為之一新。

政事公務之余,曹德秀始終不改學者本色,他傳集縣中生童,為他們宣講經典之精義,給他們批改文章,很多讀書人聞訊前來。縣民認為,曹德秀之治魯山,不下元德秀。他們感戴曹德秀之德,亦如感戴元德秀一樣。

未幾,元仁宗召集儒臣,求訪朝野之遺賢、中外才學之士,曹德秀因為上述特質,被征召入翰林院任五經博士。

曹德秀年老致仕歸里之后,在家鄉河源開館授徒,訓解五經,河源縣里諸多豪賢,都出自他的門下。69歲后壽終,時任縣令聞知,特旌贈“禎州夫子”名號,以昭曹德秀之道。

曹德秀之前,曹氏有一位舉人曹大節,是宋嘉泰四年(1204年)舉人,頗有令名。邑人將大節、德秀俱入祀河源鄉賢祠中。

另,延祐元年(1314年)的那次鄉試中,與曹德秀一同考取舉人功名的,河源還有一個謝天與,今存有少量吟詠河源八景的古詩作品。

曹氏譜中,對曹德秀帶動河源讀書風氣作了一番高度評價:“即吾槎有明間仕宦蟬聯,科名鵲起,稱一時之威者,何莫非公之善道作則,聞風私淑者乎。”認為明代河源出了進士和不少舉人,跟解元公曹德秀的精神激勵有一定關系。

嘉靖三十五年《惠州府志》載:“省元曹德秀墓在江口楊梅逕。”以此推之,當時府志編撰者應是從河源知縣所編纂的正德版《河源縣志》中收錄。今該墓尚存,已作多次翻修,在今江東新區臨江鎮澄嶺村新村小組楊梅徑,每年清明時節,來自河源、惠州等地的曹氏族人都會到墓前祭拜,追思解元公曹德秀的生平與精神。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