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2200多年前,嶺南建城邑

營建龍川城

2022-08-30 09:41:40 來源:河源日報

39b87fe08fdff04a4c0573aa946fdb6c_0830003_001_01_s.jpg

■龍川佗城航拍 本報記者 馮曉銘 攝

f95907dc8b0a9fafe5c9e2df01b4300b_0830003_001_02_s.jpg

龍川學宮和佗城影劇院。龍川縣佗城鎮是秦代古縣城,是廣東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保留了不少文化古跡。 本報記者 馮曉銘 攝

■本報記者 凌麗

2200多年前,自趙佗為龍川令在今佗城設縣治后,佗城即成為粵東重鎮。

2022年的處暑,受臺風“馬鞍”影響,佗城不時吹來陣陣涼風,使得行走其中的游人溽暑暫消。今日佗城,因那秦月漢關、唐風宋韻及民國風情,已成了一座聞名遐邇的旅游古鎮。

自趙佗走近之日起,小城便和這位日后名震南越的王者緊緊地聯系在一起。1941年起,小城干脆就以他的名字來給自己命名,以紀念這位給古龍川和南越帶來中原文明之光的首任龍川令和后來的南越王。

事實上,佗城之名由來已久,唐時即有“趙佗之城”的說法,宋時又稱“尉佗城”,蘇轍曾將此名入詩:“尉佗城下兩重陽,白酒黃雞意自長”。

“龍川故城,在縣東北,水路一百七十五里,秦龍川縣地也。秦南海尉任囂病,召龍川令趙佗,授之以政,即此處也。”(《元和郡縣志》卷34《嶺南道一》)

公元前214年,趙佗選擇現在的佗城筑起治所。

廣州始于古番禺城,為任囂所筑;龍川佗城原為趙佗所筑。兩城筑城于同一年。

自此,嶺南地區也有了人類文明的標志,即是文字和城邑。

據《淮南子·人間訓》及《史記·南越列傳》等史書記載,今龍川縣佗城鎮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這也是史料記載中嶺南最早的城邑。

我國歷史地理學科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譚其驤認為:“一地方至于創建縣治,大致可以表示該地開發已臻成熟。”由此可推斷,當時的龍川已是嶺南較為發達的地區之一。

著名歷史地理學者、院士侯仁之認為,“一個城市一旦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而開始出現的時候,它就必須具備一個足以滿足它的發展要求的固定場所。”

“先秦時期,嶺南無城池……城市作為階級社會的產物,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作用甚大,同時城市也是軍事據占,具有防守功能。”據司徒尚紀稱,秦末趙佗在主要交通線上筑了幾座城,以加強嶺南防御力量,包括樂昌趙佗城、仁化城以及英德、清遠萬人城等,但在趙佗所筑城中,最早的應是今佗城,其范圍東至今老城街,西到城頭,南到縣前街,北至北角塘,周長約800米。(司徒尚紀《趙佗經略龍川與東江流域早期開發》)

營建嶺南最早的城

選定治所,營建城池,共建龍川美好家園。

在那樣廣闊的龍川縣域里,趙佗還要找一塊重要的位置來建城池。

趙佗在東江邊策馬勘察,找尋適合建城之所。他“登山望景”,四處馳騁,也不知看了多少地方,最終選擇了在今佗城內建城:“建治所于嶅湖之東。”(韋昌明《越井記》)

趙佗要建城的這塊地,三面環山,南臨東江,“惟此為中”,“阻山帶河,四面平曠”,北距嶅山十里,東距五馬峰五里,南距河里許,相對即海珠山(韋昌明《越井記》)。此地易守難攻,水運方便,選址極為得宜。2200多年來,他營造的這座城,歷代龍川縣治都設于龍川城(今佗城)。在1949年5月16日龍川解放前,佗城一直是龍川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龍川故城究竟在哪里?唐《元和郡縣志》卷34《嶺南道一》云:“龍川故城,在縣東北,水路一百七十五里,秦龍川地也。秦南海尉任囂病,召龍川令趙佗,授之以政,即此處也。”趙佗即在此處臨危受命,赴任南海郡尉,并乘此以跨南越。

《太平寰宇記》卷159《循州》云:“古趙佗城西接嶅山,南臨浰水,嶅山在縣西北五里。龍川江舊名浰溪,自虔州安遠縣流至縣界。”《讀史方輿紀要》亦有類似記載。

“母城”2200多年來不斷擴大

限于當時的財力、物力及人力,龍川佗城規模不大,筑的是方形土城。

據《佗城鎮志》考證,秦時龍川故城為不規則方形土城,用泥土夯筑而成,周長約800多米,在城東南西北都辟有城門。城雖小,但“五臟俱全”。城內有越王井、越王廟,及與趙佗有關的遺址遺跡,如故城舊基、趙佗故宅、趙佗臺、趙佗弩營處、趙佗跑馬射箭的馬箭崗、秦時北人后裔任姓住宅舊址等。這些舊跡,有些能從古籍中找到佐證。

正因其選址得當,2200多年來都沒有移過城址,而是在趙佗所建之城的基礎上加以擴大。宋熙寧年間(1069—1077年),秦時土城被擴大,改為磚城,并挖有護城河。在河源市恐龍博物館二樓的客家古邑展廳中,展有一塊刻著“循州城磚”等字樣的宋磚。明弘治十八年(1525年)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又在宋城基礎上兩次擴建。直至抗日戰爭期間,當地政府因便于人民逃避轟炸,下令拆毀城垣,辟為環城公路。

趙佗故宅遺址今猶在

趙佗在龍川有舊居,當時他只是龍川令,居住規格較低,今稱趙佗故宅,其遺址與越王井近在咫尺。龍川舊志記載,趙佗遺跡,有臺有井,“按為趙佗為縣令的龍川舊宅”。

趙佗故宅亦其辦公處。清乾隆年間廣東地方官王永熙《重浚越王井記》記述說:“光孝寺,秦趙佗令龍川故署地也”。清乾隆年間龍川知縣胡一鴻說,“志紀治西之光孝寺,即王‘故宮’”。

在此期間,趙佗故宅這個看起來并不起眼的老舊房子,曾多次被改作他用。宋代改為光孝寺,明、清多次重修,清同治年間曾改為萬壽宮。民國時期,趙佗故宅成為龍川一中校舍,后來部分被改建為民宅,1970年成為倉庫。

專家認為,趙佗故宅遺址對研究南越王趙佗在龍川的活動史跡具有重要的價值。

趙佗騎射與飲馬處

趙佗帶著大批秦朝精良武器和戰馬來到龍川,與當地土著一起,共同建設這片“蠻荒之地”。趙佗部隊來到龍川,在哪里訓練,戰馬到哪飲水呢?在佗城,有兩個地方,一個叫馬箭崗,一個叫“馬屎瀝”。

在佗城城北,有個名叫馬箭崗的地方,相傳是趙佗部隊騎射之地。佗城居民說,在上世紀70年代,這里曾做過小型軍用飛機場。至今,這里仍保留著大片空地。龍川的嘉慶版舊縣志曾提到,龍川有營澗臺,有銅弩牙流出,皆銀黃雕鏤。箭頭是兵器,老人視之為不祥之物,鄉民有撿拾到的,先拜祭一番,才把它收藏起來。鄉民說,那里是越王弩營處。

馬箭崗東北不遠處,有一條小溪,當地人稱“馬屎瀝”。在附近長大的居民鐘偉武說,這條小河的水像有馬屎馬尿的味道。當地人認為“馬屎瀝”是趙佗部隊飲馬之處。

這些傳說,實際上正是未被佗城人遺忘的趙佗記憶之一。

1991年2月,龍川佗城被省政府批準為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龍川佗城,是一個活著的古城,約7000居民仍在此生產生活。

歷經風雨滄桑,龍川佗城這個保留了時間2200多年的古城,令人神往。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