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龍川縣老隆鎮水貝小學

傳承紅色文化育新人 開創“三啟”課堂譜新章

2021-07-22 10:34:45 來源:河源日報 鄒茹玉 鄧金亮

■2021年6月4日,水貝小學派出優秀教師到龍川縣龍母鎮、四都鎮等兄弟學校開展“三啟”課堂教學研究校際交流活動。

■2021年3月19日,水貝小學組織學生到水貝村黃氏大祠堂參觀,開展紅色文化活動。

■師生們參觀校史室

核心提示

龍川縣老隆鎮水貝小學,位于龍川縣新城開發區(老隆鎮水貝村),是一所歷史悠久、學養深厚且有著深邃紅色底蘊的百年老校。該校創辦于1913年,原名蓮塘小學,當時在中共地下黨員黃用舒的努力下發展、壯大??箲饡r期,該校作為龍川縣的秘密革命根據地為革命事業作出巨大貢獻。

2010年開始,在教育“創強”“創均”春風吹拂下,該校辦學規模得到進一步擴大,師生人數劇增。2013年秋季,該校劃入“縣城學?!惫芾?,并更名為“龍川縣老隆鎮水貝小學”。

走進新時代,水貝小學以“紅色文化”為學校特色文化定位,傳承革命精神,培育時代新人;開創并全力打造“三啟”課堂,譜寫教改新篇章,讓百年老校換了新顏。

校長鄧其彥表示,展望未來,水貝小學將向“內部管理科學化、教師質量精良化、教學過程現代化、辦學條件標準化、教育質量優質化”的高水平、高質量的規范化、現代化學校奮進,讓這里成為一個環境優美、書香濃郁的健康樂園,師生學習和成長的幸福家園。

傳承紅色文化,培育時代新人

日前,水貝小學獲頒“龍川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牌匾,成為該縣第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對于這座歷史悠久、學養深厚并且有著深邃紅色底蘊的學校來說,這不僅僅是份榮譽,更是一種責任與擔當。該校擬以此為載體,進一步深化校園紅色文化內涵,打造紅色文化特色的“人文校園”。

該校以“紅色文化”為特色文化定位,并以此為基礎創建了學校核心文化體系:以“弘揚革命傳統,培育時代新人”為辦學理念,以“艱苦奮斗,勇往直前”為校訓,以“堅定信念,自強不息”為校風,以“正己敬業,勤思善導”為教風,以“團結進取,博學爭優”為學風。

為更好地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該校積極開展紅色文化教育,使學生進一步了解革命歷史,激發愛黨愛國的熱情,立志成長為新時代“四有”新人。據介紹,該校以校史室為載體,不定期組織師生到校史室,開展愛國主義主題教育,受教人數每年約為4萬人次。今年6月,該校以“弘揚革命傳統,培育時代新人”為主題,開展了紅色校園舞展演活動,秀出師生的活力風采和愛國愛黨情懷。

開創“三啟”課堂,譜寫教改新篇

教學是學校工作的中心環節,教育質量是學校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憑著多年來扎實的教育教學積淀,水貝小學一直在深入探索“一節課怎樣上會更好”這一課題。近年來,該校集結優秀教師成立了校級課堂教學研究團隊,開創并實踐“三啟”課堂,積極開展教研工作,打造教學新思想新模式,譜寫了教學改革新篇章。

“三啟”課堂是一種嶄新的教學思想,啟知、啟智、啟志三者功能各異,卻又相輔相成。據介紹,“三啟”課堂是以“啟”為教學手段,以“知、智、志”為目標,形成啟知、啟智、啟志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模式:

啟知,開啟知之門。此階段是讓學生獲得知識,要實現“兩個明白”(即老師要明白教什么、怎么教,學生要明白學什么、怎么學)。

啟智,行啟智之道。此階段是最重要的,是在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開發學生的思維(智慧),培養學生的分析、思考、想象、邏輯、空間思維等能力的形成及發展。

啟志,激啟志之情。此階段是首要的,是培育學生的德行美、正確價值觀和遠大志向,要求教師在每節課都滲透德育及志向引導,既要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尊老愛幼等優秀品質,還要在學生心中種下愛黨愛國、為人民服務服務的家國情懷。

鄧其彥認為,“三啟”課堂構筑了“啟知、啟智、啟志”三大構架,三點構成了一線,環環緊扣,層層遞進,過程流暢,有效地確保了教師備課不走題、講課不走樣、實效不走偏,確保了學生學到了知識、開啟了心智、樹立了志向,是一種較好的教學思想和模式。教務處主任徐軍權說,水貝小學的生源來自城鎮和農村,學生自身條件參差不齊。在這種情況下,推行“三啟”課堂還能很好地促進學生的均衡發展。

“三啟”課堂模式的推行,不僅使水貝小學的課堂愈加活躍,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顯見提升。六(3)班學生劉俊杰就很喜歡這種活躍的課堂氛圍,他表示自己從中學到了很多課外知識,對自己的寫作也有所幫助。同班的學生黃巧雁也認為老師們通過課堂內容教育同學們做人的道理,讓她深受鼓舞,并立志長大后要做一個樂于奉獻、為人民服務的人。

據了解,“三啟”課堂教學模式自2018年2月開始在水貝小學啟動,分4個階段在全校推廣。按照計劃該校將于2022年底形成一套較完善較充分的理論研究,并開展送課交流,與兄弟學校共享研究成果。

凝聚集體智慧,打造高效課堂

為進一步提升全體教師的教學教研水平,今年以來,該校以“凝聚集體智慧,打造高效課堂”為宗旨,分學科、分年級開展“集體備課,天天公開課”教學活動。

活動中,同科組的老師通過集體備課、說課、議課、評課等環節,集思廣益,博采眾長,在討論中相互啟發,在思想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皞浜谜n是上好課的前提條件”副校長馬錦昌認為,集體備課的好處在于凝聚教師集體智慧,營造良好的教研氛圍,不僅能有效提高老師的教學水平,同時也進一步推行“三啟”課堂特色教學模式。

“把每一節課的備課都當成公開課來對待,用教學比賽的標準來設計每一節課?!编嚻鋸蠋熖岢鰢栏褚?。

“為了上好‘三啟’課堂,我們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去備課,準備更豐富的教具和材料,到網上去查找更多的課外素材融入課堂。”六年級數學科組長刁福蘭以數學某章節內容舉例說,除了教授學生課本的知識點,老師們會花心思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玩中學,做中學”,同時通過課程內容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大膽猜想、小心實驗。

二年級語文老師彭紅英表示,“三啟”課堂需要老師們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但老師們樂意去做,因為這對自己的專業化成長有幫助,而且能讓課堂更高效。她說,通過集體備課磨出來的課件,還需要每位老師根據班級的學情以及個人的教學風格進行調整。

通過“三啟”課堂特色教學集體備課,大家對教材的研讀和深入研究,促使每位教師能夠做到細研課標教材,精琢教法學法,使研有實效,研有所得。老師們在借鑒、學習他人成功經驗的同時,不斷開展深入思考,為如何達成有效教學提供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真正實現資源共享、智慧分享。

夯實基層黨建,發揮黨員帶頭作用

日前,水貝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鄧其彥獲評老隆鎮“先進基層黨務工作者”,黨支部副書記胡國平獲評老隆鎮“優秀共產黨員”。水貝小學有優秀的紅色文化傳統,其黨建工作得到了上級部門的認可和群眾的好評。

據介紹,該校黨支部以理論學習、到紅色基地參觀學習等方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該校以黨員教師組成的志愿服務隊,更是起到了先鋒模范作用。

每天上學、放學時間段里,以黨員教師為代表的志愿服務隊則盡職盡責地守衛在校門口,疏導交通、護送學生。2020年度該校還被評為河源市“警家校護安護暢十佳學?!?。此外,水貝小學黨支部還定期組織黨員干部到掛鉤村及周邊社區開展志愿活動,宣傳文明公約、村規民約,與村民合力清掃村道,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6·12”特大洪澇災害發生后,該校黨支部迅速行動,組織黨員志愿服務隊前往細坳、貝嶺、上坪等鎮參與救災,以不怕苦不怕累、甘于奉獻與犧牲的實際行動,詮釋共產黨員的無私精神,發揮黨員的示范帶頭作用。

■延伸閱讀

百年老校水貝小學校史

崢嶸歲月 紅心向黨

水貝小學是一所有著紅色文化底蘊的學校。時光匆匆,歲月如歌?;仨愋W,已走過100多年歷程,幾經輾轉,三易校址,但紅色文化一直在該校傳承。

1926年,水貝人黃用舒創辦了龍川水貝小學(原蓮塘小學,下稱蓮?。?,抗日戰爭初期,它成了重建中共龍川黨組織的“根據地”,是中共龍川地下黨從事革命活動的一個重要據點。

1938年3月中共南方工委(后為中共廣東省委)派麥文重建龍川黨組織。麥文得到兼任水貝小學校長黃用舒的大力支持,安排他在蓮小,以教員身份作掩護,秘密進行重建黨的工作。其間,麥文吸收蓮小教員黃慈寬、劉春乾、余進文、陳浩明、黃觀福等入黨。此后由于黨組織不斷壯大,中共廣東省委先后派饒彰風、尹林平等抵龍川主持成立了中共龍川縣臨工委、中共龍川縣委。1939年7月中共龍川中心縣委(轄龍川、和平、五華等縣黨組織)在蓮小成立,蓮小成為縣委及中心縣委機關所在地。

1941年初,在蓮小任教的中共黨員陳寬、章平、黃儒林組成中共老隆區委,領導蓮塘、老隆、澗洞及佗城等地的黨組織開展革命活動。此時一批進步青年如黃居秋、陳偉旺、黃泰牟等人先后入黨,使黨組織更加壯大。至1946年冬,以黃居秋為書記的中共老隆區工委,奉命仍以蓮小為革命活動據點,繼續發展黨員,開展對敵斗爭。

因革命活動的需要,上級黨委決定:蓮小作為中共地下黨老隆地區的地下交通聯絡站。該聯絡站肩負著東江的河東與河西兩個游擊區之間地下交通聯絡重任,經常接應與掩護中共地方領導及部隊指戰員進行隱蔽活動,護送中共地下黨員、游擊隊指戰員及槍支彈藥、醫療藥品等安全渡江轉移,秘密傳遞散發中共后東特委、粵贛湘邊縱隊主辦的《星火報》《粵贛報》及其他宣傳品。在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獨立第二大隊的指戰員中,有相當部分人是蓮小師生。因而國民黨地方當局稱“蓮小紅到頂了”。1949年5月,國民黨廣東省保安第十三團于老隆起義,而蓮小又成為起義部隊與粵贛湘邊縱隊司令部接頭談判的一個重要聯絡點。從抗日至解放戰爭的十余年間,在蓮小的黨組織未遭敵方破壞,革命活動從未間斷,時任國民黨龍川縣第一區區長的特殊中共黨員——黃用舒起了安全掩護作用。

水貝小學的校史室再現了這所“紅到頂了”的學校百年來的崢嶸歷史,以及老一輩革命先驅在這片熱土留下的紅色足跡。師生們重溫著這段歷史,深切緬懷革命先輩們為黨為國為人民所作的特殊貢獻。

■文/圖: 本報記者 鄒茹玉 鄧金亮

通訊員 余洪科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