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引爆革命風雷 工農武裝割據東江
——1928年中共東江特委領導工農舉行“年關暴動”
■原河源縣中山公園廣場臺側,尚有“蘇維埃”字樣。
■血田遺址
1927年12月,廣州起義失敗后,東江特委根據中共中央和廣東省委指示,發布《中共東江特委緊急通告》,要求東江各級黨組織利用年關地主豪紳逼租催債之機,領導工農舉行“年關大暴動”。
次年1月14日的《中共東江特委發展暴動的計劃》,更是明確提出:“以年關暴動去引起東江的大暴動,完成東江的割據。”東江特委分析:“海陸豐在表面上看來已成為東江土地革命的根據地,在地形看來,海陸豐南面有海口,可與省港的無產階級聯絡,甚至與第三國際及世界無產階級也容易發生密切關系。在西方可通惠陽及惠州各屬,北面可通五華、紫金、興寧一帶。東面可通惠來、普寧及潮汕一帶。東江的土地革命由此三面發展前進,很容易造成蘇維埃政權在廣東實行割據局面。”
在紫金縣,中共東江特委與紅二師于1928年1月15日—17日在紫金、五華舉行年關暴動,而龍川特支,則選擇在鶴市暴動。
紫金、五華年關暴動之后,以李濟深為首的國民黨廣東當局,立即部署了對海陸惠紫革命根據地的軍事圍剿,1928年3月起,國民黨集中重兵“圍剿”東江蘇區,紫金蘇區遭受重創。鶴市暴動失敗后,龍川的工農革命軍退守佗城四甲,遭到“圍剿”,龍川黨政軍骨干暫避他鄉。
1 紫金暴動終成功 海陸惠紫一片紅
1928年1月14日擬就的《中共東江特委發展暴動的計劃》,生動細致地描摹了舊歷年關到來前,東江流域各縣貧困工農窘迫困苦的生活狀態:“舊歷的年關已迫在眉睫,資產階級對于工人必加重壓迫,工人面臨解雇與失業的恐慌和年關生活的困難。鄉村豪紳地主更是大張爪牙,向農民逼租催債,工人、農民賣子、上吊,故在年關中更覺為所見多有,這也是舉行年關暴動最好的機會了。”
中共紫金縣委為組織年關暴動,專門舉辦訓練班,培養了積極分子100余人,并擴充工農革命軍團隊,發展農民赤衛隊,整頓和發展黨的組織和農會,為年關暴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共東江特委與紅二師決定于1928年1月15日—17日在紫金、五華舉行年關暴動。紅二師師長董朗、黨代表顏昌頤、參謀長王備,與紫金縣委書記吳建民、工農革命軍紫金團隊總指揮劉琴西,以及縣委其他負責人一起詳細地進行了研究,選定部隊的進攻路線:在紫金三區洋頭,聯絡六區中心壩,向五華龍村、梅林前進,但在紫金三區必須先幫助農民肅清南嶺、黃布諸鄉地主,然后才能前進。
當時,廣東軍閥混戰在紫金也在“上演”:1928年1月上旬,張發奎部進駐紫金縣城,攻打附城鄉農民的武裝隊伍。1月12日,李濟深部一個師與張發奎部莫雄一個團在紫金白溪接觸開戰,莫雄團大敗,殘兵700余人逃往九和和藍塘。李濟深軍隊入駐,紫城一帶的豪紳地主就變得活躍起來。李濟深部任命紫金著名豪紳洪苑香為縣長,洪苑香組織民團保安隊,并到附城一帶和劉鐘諸鄉村開展“清鄉”運動,民眾受到驚擾。
紫金三區洋頭,是紫金農民運動較為活躍的地區之一。1月3日,洋頭鄉農民在紅四師攻占紫金縣城的影響和鼓舞下,舉行暴動,圍攻地主鐘關石的大屋和炮樓,被張發奎部打散。17日,洋頭鄉武裝農民700余人再次圍攻鐘關石的大屋及炮樓。鐘關石十分恐慌,賄賂農民武裝指揮曾平懷,曾平懷便迫使農民武裝解除圍攻,鐘關石得以逃脫。紫金縣委書記吳建民獲悉后即報東江特委書記彭湃,一邊趕到洋頭將曾平懷逮捕,親自指揮農民武裝焚燒鐘關石大屋和炮樓,在洋頭圩召開土地革命誓師大會,宣布曾平懷反革命罪行,并當場處決。
與此同時,紅二師抓住紫金縣內軍閥混戰的有利時機,按計劃于1月18日進攻南嶺。中共紫金縣委為協同紅二師攻打南嶺,派出縣工農革命軍2個大隊參戰,同時在炮子九華塘召開南嶺黨員干部會議,成立南嶺鄉蘇維埃政府,以作好內應工作。
南嶺戰斗打得很艱苦,最終獲得了勝利。南嶺攻下后,劉琴西留下來領導農民深入開展土地革命。紅二師五團和紫金工農革命軍第一大隊、第二大隊聯合北上圍攻東溪田地主民團,在當地赤衛隊的配合下,戰斗進行得很順利。接著,紅二師五團和紫金工農革命軍直取蘇區黃布民團。蘇區黃布是紫金三、四區大地主較多的地區,有200人據守堅固炮樓。為解此圍,國民黨第十一軍蔡廷鍇部圍攻禮坑、青溪、章田等蘇區村莊,遭鐘定香指揮的紫金第三區赤衛大隊和各鄉赤衛隊的阻擊。經過2天的戰斗,赤衛隊斃敵90余人,繳獲迫擊炮1門。至2月18日,部隊采用南嶺戰斗的攻堅經驗——將地道挖到炮樓下,再把裝滿炸藥的棺材推進地道。見此情景,原本打算死守炮樓的地主民團嚇得星夜棄樓出逃。黃布被順利拿下。
南嶺、黃布地主堡壘被紅軍攻破,使海陸惠紫革命根據地連在了一起,達到了擴大革命根據地的目的。但紅二師在南嶺、黃布戰役中亦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前后傷亡200余人,子彈匱乏,無力按原計劃向五華的龍村、梅林前進,遂由黨代表顏昌頤前往五華,檢查指導當地年關暴動開展工作。
2 國民黨重兵圍剿 蘇區保衛戰打響
東江蘇維埃區域的擴大,使國民黨當局大為震驚。1928年2月,粵桂軍閥爭奪廣東統治權的斗爭略有緩和。1928年2月下旬至3月中旬,張發奎、李濟深、黃旭初等軍閥,在國民黨廣東當局的統一指揮下,抽調正規軍第四、五、七、十三軍共7000余人,分四路重兵“會剿”東江蘇區。東路以第十三軍兩團、何卓然一團為主力,取道惠東、普寧;北路軍以黃旭初一團、陳濟棠二團為主力,取道紫金;西路軍以第五軍4000人為主力,取道惠州進攻海豐;南路軍以海軍陸戰隊4個營從汕尾登陸。
由于蘇維埃區域被國民黨軍重重封鎖,在香港的廣東省委機關被破壞,使東江特委無法得到上述重要情報,對國民黨軍的進攻毫不知情。因此,2月中旬之前,東江特委仍把工作重點放在東江地區各縣的年關暴動上。
2月下旬,東江特委獲悉國民黨軍進攻海陸惠紫計劃,立即制定反圍剿措施,“發動群眾的力量,用群眾作戰的方法來消滅敵人”,號召東江工農群眾起來武裝保衛蘇維埃政權。
中共東江特委對海陸惠紫蘇區反“圍剿”工作作了如下部署:一是在海陸豐廣泛發動群眾保衛蘇維埃政權,武裝群眾以協助工農革命軍在各地進行防守,實行堅壁清野,將各地的糧食搬走,群眾撤至山區,以誘敵深入;加大對敵軍士兵的宣傳力度,采用抵抗、騷擾、截擊、圍攻的方式打擊敵人;對跟隨國民黨軍隊返鄉的豪紳地主,開展獵殺行動。二是部署紅二、四師的軍事工作,其中紅二師第四團在紫金、海豐邊境流動策應。三是發動東江地區各縣以實際行動支持海陸豐根據地的斗爭,東江特委要求各地黨組織及機關團體發表通電,舉行群眾示威大會,同時組織武裝騷擾、狙擊進攻海陸豐的國民黨軍,繼續舉行暴動,斷絕交通,誓死保衛蘇維埃。
1928年3月1日,國民黨第十一軍某部3000余人,由五華安流出發,經登輋到達紫金洋頭、慎田,劫掠一番后進抵龍窩圩。禮坑地主許亞藩獲悉該軍到達,立即聯絡黃布、桂山、龍窩一帶地主,湊集白銀1400多兩,令其子前往龍窩圩禮請該部“進剿”禮坑。4日,在當地民團配合下,該部兵分兩路,一路攻打青溪,一路直逼禮坑。紫金縣蘇維埃政府調集炮子、永坑、坪塘等鄉赤衛隊支援禮坑。
青溪鄉赤衛隊在各鄉赤衛隊的支援下,運用游擊戰術,與國民黨部隊對峙三天三夜,擊退多次沖鋒,斃其90余人,繳獲迫擊炮一門、彈藥一批,致使該部潰退而逃。
另一部進逼禮坑的國民黨部隊,遇到禮坑赤衛隊40余人的奮起抵抗,戰斗一天一夜。因紅二師援兵未能及時趕來支援,赤衛隊抵擋不住,于5日退守新鋒樓。7日,新鋒樓被國民黨軍攻破,堅守此地的赤衛隊員及群眾共48人被殺害。
3 風雨如磐暗故園 烈士鮮血染稻田
1928年3月中旬,國民黨集中重兵“會剿”東江蘇區。為應付緊急局勢,中共紫金縣委、縣蘇維埃政府與紅二師研究后,決定組織正規紅軍、地方團隊和區、鄉赤衛隊予以反擊。
永光農軍50多人守鷹峰山,狙擊從紫金來犯的國民黨軍;永坑農軍守公村嶂,狙擊從五華來犯之國民黨軍;青溪農軍守朱夫山東,狙擊從惠陽來犯之國民黨軍。第三區永坑坪塘鄉黨支部書記、鄉蘇維埃政府主席朱乙(時年65歲)根據縣委指示,率隊轉移到公村嶂。
根據中共紫金縣委和紅二師的情報,國民黨黃旭初部和地主民團8000人于3月14日在龍窩、慎田一帶扎營,企圖分兩路進剿蘇區,一路攻打青溪、永坑,一路直取公村嶂,“掃蕩”炮子根據地。
中共紫金縣委、縣蘇維埃政府根據東江特委關于“發動群眾的力量,用群眾作戰的方法來消滅敵人”的指示,提出“誓死保衛蘇維埃”口號,在永坑公村嶂、永光鷹峰山組織赤衛隊狙擊黃旭初部。他們用土槍、土炮、馬刀、石頭打退敵人的多次進攻,掩護縣委、縣蘇、農軍機關安全轉移到風隆山。
這場蘇維埃保衛戰很慘烈,赤衛隊堅持到彈盡援絕,鄉蘇維埃政府主席朱乙跳崖犧牲,赤衛隊長朱豹被捕殺害。
3月18日,國民黨第七軍第六師從紫金龍窩進攻炮子,紅二師一部和紫金工農革命軍據險抵抗,后因寡不敵眾退守南嶺,遇襲再退紫金與惠陽(今惠東)交界之磜頭坳。他們且戰且退,于3月22日退出中洞,向惠來方向轉移。中洞保衛戰是保衛海陸惠紫革命根據地中最為激烈的一場戰斗,紅二師與農民赤衛隊在這次戰斗中犧牲了400余人。中洞失守后,海陸惠紫蘇區大部分地區被國民黨軍占領。
5月,國民黨廣東當局再遣重兵,對海陸惠紫蘇區進行大規模“圍剿”。在不到半年時間里,惠陽的高潭、紫金的炮子、陸豐的碣石溪、海豐的朝面山,被輪番“進剿”30余次,革命力量傷亡、損失慘重:以紫金炮子、赤溪統計,全家被屠殺的有330多戶,被殺、擄、賣和圍困餓死的干部群眾達3000多人,被燒毀房屋1.5萬間;在炮子圩附近古井坵不足一畝的稻田里,共有450余革命群眾遭集體屠殺,成為今日“血田”遺址。
東江蘇區遭到了殘酷的壓制,但革命烽火長燃不熄。1928年8月,浴火重生的中共海陸惠紫特別委員會及暴委、革命委員會,動員人民重新拿起武器,組建隊伍,開展游擊戰爭,恢復蘇區。經過1年多的浴血奮戰,壯大和發展了革命武裝。
1929年10月,在中共東江特委和海陸惠紫特委領導下,當地革命力量整編成立為紅軍四十九團(1930年4月,編入古大存同志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團長彭桂,政委黃強(后為叛徒),原惠陽縣的隊伍編為第一營,營長黃伯梅;海豐縣的梅隴、赤石、鵝埠的隊伍編為第二營,營長陳伯虎;紫金縣的隊伍編為第三營,營長林君杰。四十九團成立后,轉戰東、韓兩江,粉碎了國民黨的多次“圍剿“,保衛了東江蘇維埃區域。
(本文主要依據史料:《中國共產黨紫金縣地方史》《紫金黨史資料(第二輯)》《中共紫金縣黨史大事記》等)
本報記者 凌麗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