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葉子”變身“金葉子”
紫金縣龍窩鎮以茶為媒書寫和美鄉村振興答卷
■龍窩圩鎮11面墻體連成一幅巨大的山水茶園畫本報記者 肖斌 攝
■本報記者 曾競 彭沖
■特約記者 黃從高 甘建樓
清晨的陽光漫過茶園,紫金縣龍窩鎮彭坊村的茶山上便熱鬧起來,茶農們指尖翻飛間,帶著露水的蟬茶嫩芽便落進簍中。“以前采了茶得自己扛去鎮上賣,現在合作社直接來收,價格還穩當,咱這‘綠葉子’成了‘金葉子’。”65歲的采茶人鄧阿婆挎著竹簍穿梭在茶壟間,采擷著好日子的芬芳。
產業興旺,民生改善,鄉音里滿是自豪。街巷煥新,游客流連,贊嘆中皆是認可。在“百千萬工程”的春風里,龍窩鎮以蟬茶為魂、以實干為筆,在3.5萬畝茶園間、1.4公里示范主街上,繪就了一幅“外塑顏值、內修氣質”的和美新畫卷。
一景一物皆含韻
圩鎮顏值氣質雙提升
從茶山下來,沿著嶄新的柏油路走進龍窩圩鎮,11面墻體連成的巨型山水茶園墻繪率先映入眼簾。畫中云霧繚繞的茶園層層疊疊,采茶女的身影點綴其間,與遠處真實的茶山相映成趣,成了“中國蟬茶之鄉”最鮮活的名片。
作為省級茶葉種植專業鎮,龍窩鎮把蟬茶元素揉進圩鎮肌理。從入口通道的“門面擔當”,到1.4公里示范主街的統一風格牌匾。從房屋外立面的規范整潔,到綠美生態小公園的茶韻點綴,以“繡花功夫”推進“七個一”建設,讓圩鎮從“面子”到“里子”都透著茶香。沿著嶄新柏油路前行,窗明幾凈的商鋪、有序劃一的屋檐,訴說著“蟬茶小鎮”的新面貌。
“現在飯后能去碧道散步,累了在觀景臺歇腳,想了解家鄉歷史就去圩鎮客廳看看。”居民陳嘉義的話道出了龍窩人的幸福感。在圩鎮周邊,美麗河道、圩鎮客廳與綠美生態小公園連成一片,碧道蜿蜒,串起兩岸綠意。圩鎮客廳里,龍窩的茶產業沿革、“百千萬工程”規劃圖文并茂,訴說著從過去到未來的故事。不遠處,紅二師、紅四師會師舊址公園與后山公園組成的綠美空間,既是休閑場所,也是紅色課堂。
這樣的變化,源于龍窩鎮緊緊圍繞“百千萬工程”典型鎮培育目標,聚焦“1+4+7+9+N”建設要求,大力實施“七個一”建設項目,著力推動設施提質,實現圩鎮顏值大提升。如今,鎮上的農貿市場升級,臟亂差成了過去式;生態小公園建成,老人孩子有了好去處;美麗河道清淤護岸,清水綠岸成了常態。點點“微更新”,匯聚成群眾摸得著的幸福。
一葉一業促振興
蟬茶產業賦能新發展
3.5萬畝茶園,占比全縣40%,年產值5億元……一組數據勾勒出龍窩茶產業的硬核實力。如何讓蟬茶從“綠葉子”變身“金葉子”?龍窩鎮用實踐給出答案。
政策托底的多重保障,為產業發展注入了“穩”的底氣。“新種茶葉每畝補貼1000元”的獎補政策,像一粒“定心丸”讓農戶發展信心更足,“蟬茶貸”精準滴灌與彭坊村1000萬元“整村授信”落地,有效破解了茶農茶企的資金瓶頸。
資源整合的深度發力,為產業發展積蓄了“強”的動能。“企業+村集體+農戶”的發展模式,將3000余畝零散茶山、閑置地塊“串珠成鏈”,19家茶葉企業和合作社連片擴張釋放規模效應。華南農業大學等科研力量的技術加持,推動金萱、翠玉等品種改良升級,讓茶葉品質與售價同步提升。村級茶葉專職服務隊激活了村子勞動力,2000余個崗位讓鄉親們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路越走越寬。
產銷創新的多元探索,為產業發展激活了“活”的因子。7個村抱團成立南龍建設發展公司,專業深耕茶葉銷售,凝聚市場攻堅合力。全市首個鎮級茶葉展銷平臺高效運轉,為散戶拓寬茶葉銷路打通“最后一公里”。6家茶企主動“觸網”拓市,借力電商平臺與流量資源,讓龍窩蟬茶香飄大灣區。
如今的龍窩鎮,農業綜合產能持續提升、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城鎮面貌煥然一新。“我們要建一個有內涵、有溫度、有煙火氣的和美龍窩。”龍窩鎮負責人的話,道出了龍窩的追求。在推進“百千萬工程”進程中,這座蟬茶之鄉正以茶為媒,讓“綠葉子”變成“金葉子”,讓圩鎮煥發大活力,在紫金鎮村高質量發展的畫卷上,寫下屬于龍窩的精彩篇章。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