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新區古竹鎮鄉創客葉濃青帶動當地荔農改良品種
助農增收有“荔”量
■葉濃青(右)指導當地荔農改良品種。
■文/圖:本報記者 陳星
盛夏六月,荔枝飄香。江東新區古竹鎮的萬畝荔枝林迎來成熟期,放眼望去,一串串紅艷艷的荔枝掛滿枝頭,剝開飽滿的荔枝,果肉晶瑩剔透,汁多味甜,散發著誘人的香甜。作為古竹滿山紅荔枝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下稱滿山紅合作社)的負責人,鄉創客葉濃青正穿梭在荔枝林中忙著采摘果實,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身為本鄉本土的農民,葉濃青對家鄉古竹鎮的“古竹荔枝”情有獨鐘。2012年,葉濃青毅然決然放棄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古竹鎮成立滿山紅合作社,改良荔枝品種,鉆研種植技術,帶動當地農戶大力發展荔枝產業,實現增產增收,讓“古竹荔枝”煥發出新的生機。
【技術賦能】
鑄就產業新實“荔”
“我一直對家鄉的荔枝有一種情懷,我對古竹荔枝這個產業非常有信心。”從小在古竹長大的葉濃青,童年記憶中始終存在著荔枝的那一抹紅。正因為此,他給合作社取名“滿山紅”,希望有一天古竹荔枝能“紅”遍東江兩岸、“紅”遍大江南北。
從上世紀90年代的致富“搖錢樹”,到疏于管理的老樹林,古竹荔枝面臨管理粗放、技術落后等問題。“既然發現了問題,就要想辦法解決。”葉濃青說。2012年,葉濃青成立了滿山紅合作社,這是一家集荔枝種植、生產、管理、研發、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專業合作社。
為了提高古竹荔枝的產量和質量,葉濃青開啟了荔枝小白的進階之路。他深入田間地頭,走進荔農家中,請教種植技術,積累種植經驗;主動與政府農業部門聯系,了解國家涉農相關政策、發展動態;積極參加荔枝產業相關會議,不斷與行業人士交流學習,學習荔枝品種改良和高位嫁接技術。“古竹荔枝的老品種是懷枝,通過高接換種品種改良,換上仙進奉、嶺豐糯、井崗紅糯等經濟價值較高的品種,可以提高古竹荔枝的經濟效益。”葉濃青表示。
目前,古竹全鎮種植荔枝4.5萬畝,主要有糯米糍、紅燈籠、仙進奉等品種,通過高接換種品種改良及老果園優化改造升級,現已實現了連年豐產豐收。滿山紅合作社先后獲評廣東省農民合作社省級示范社、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河源)荔枝種質資源圃基地、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河源)荔枝標準良種良法展示園、廣東荔枝品牌示范基地、河源市科普教育基地。
【護航荔農】
齊心協“荔”助增收
“今天賣了60多斤荔枝,每斤可以賣到8—10元,路過的顧客都說我們家的荔枝特別好吃。”家住水東村的陳伯將摘好的荔枝擺放在鄉道旁,個頭飽滿、汁水豐盈的荔枝吸引不少顧客駐足購買。2020年,葉濃青指導陳伯改良荔枝林。“多虧了他的技術指導,不僅提高了產量,口感和價格都提升不少,現在不愁賣。”陳伯看著滿樹的荔枝,笑開了花。
“剛開始改良時,一些老荔農并不接受,他們認為品種改良需要3年時間才能大量掛果,時間太久、成本太高。”葉濃青說。隨著高接換種工作有序推進,荔枝新品種的優勢與好處逐漸顯現出來,荔農們看到荔枝產業發展的前景,變得積極起來,主動加入到品種改良的隊伍中。
如今,滿山紅合作社推動建設荔枝良種良法新品種示范園100多畝,示范帶動標準化種植5000多畝和品種改良2000多畝,古竹荔枝品種改良面積逐年增加,帶動千余戶村民增收,制定荔枝農業地方標準2項。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