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林權改革發展實錄
一本綠證激活萬畝青山財富密碼
■林權改革助力東源縣康禾鎮仙坑村客家紅茶葉種植基地發展。
核心提示
“以前山界不清、糾紛不斷,現在有‘綠本子’在手,我可以抵押貸款種藥材,再也不用擔心權屬問題了。”站在連平縣元善鎮的一處山坡上,村民劉振華舉著嶄新的林權證笑著說。他的笑容里,藏著河源林權改革的深層邏輯——讓模糊的權屬清晰化,讓沉睡的青山資本化。
劉振華的發展信心來源于我市正以產業建設“大會戰”的磅礴氣勢,開啟新一輪發展熱潮,持續加快推動林權改革,讓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高效轉化。
近日,河源市林權交易系統首宗掛牌項目——廣東省東江林場南峰工區清水坑林班1—3、9、17—19小班松樹伐區活立木轉讓競價成功,標志著由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開發的林權交易系統正式上線投入使用,為我市林業資源市場化改革和生態保護注入新動能,推動我市在林業資源市場化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一場產權改革:從“爭山界”到盤活資源
什么是林權?它與普通市民有何關聯?簡單來說,林權如同山林的產權證書,明確誰擁有、誰使用、誰受益?。通過改革讓農民獲得林地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證書(即林權證)。這本“綠色產權證”能明確“誰的山誰管”,也能讓山林資源流動起來:農民可自主經營、流轉林地,甚至用林權抵押貸款,實現“葉子變票子,活樹變活錢”。
我市是林業大市,多年來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已儲備了殷實的“家底”。但1.2萬平方公里山林曾陷困局:37%林地存在權屬爭議,農民“守著金山難變現”,加快推進林權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我市的每一宗交易都需經過‘天空地’立體確權。”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多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多次派出隊伍到福建、江西等先行試驗區學習交流,探索制定具有地方特色、務實管用的工作措施,為改革的深入推進筑牢根基。4月22日,我市印發《省級生態公益林空間布局優化調整工作方案》,該方案建立“集中調入、零星調出”動態調整機制,重點整合碎片化林地資源,將連片優質商品林納入保護范圍,從源頭化解權屬糾紛,采取差異化調整策略,既嚴格保護重點生態區天然林,又允許生態脆弱區商品林有序轉化,實現保護與發展協同推進。該方案配套建立包含七類可調出和四類禁止調出的分類標準體系,結合資金保障、監測評估等措施,構建起覆蓋1026.2萬畝公益林(占全市林業用地56.7%)的全周期科學管理模式。這一項改革預計11月底完成。
在體系建設方面,我市制定《進一步規范林權類不動產登記和做好林權登記與林業管理銜接工作方案》《河源市林權類不動產登記存量數據整合工作方案》等政策,印發《深入推進綠美河源生態建設十六條政策措施》,簽發《關于全面深化河源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令》,從林權改革、產業發展、政策保障等方面打出“組合拳”,全面部署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截至目前,全市流轉林地面積約260萬畝,占林地總面積的14.37%,初步放活了林地承包經營權。連平試點創新“四維確權法”,將1.1萬畝林地使用權流轉期限更新為40年,讓林地確權既透明又不可篡改。
一套交易系統:破解“資源變資產”方程式
林權改革是盤活森林資源、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我市借力全面深入開展產業建設“大會戰”之勢,在林權改革領域動作頻頻,成果斐然,多維度探索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新路徑。河源林權交易系統的上線就是林權改革的重要一環。
據悉,河源林權交易系統是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內部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操作規范、獨立運行的數字化專業平臺,專注于林業資源交易,其業務覆蓋林地使用權流轉、林木采伐權轉讓等核心領域,精準對接林業資源交易的特殊需求,借助數字化手段打造高效、規范的交易環境。
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作為廣東省林業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過去林業資源交易主要通過線下磋商、簽訂協議等傳統方式進行,存在林權流轉不規范、信息不對稱、交易效率低下等問題,阻礙了林業資源的高效利用,也制約了林業產業的健康發展。該負責人表示,通過搭建透明、規范的林權交易平臺,可以有效減少交易糾紛,加速林業資源市場化流轉,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為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奠定堅實基礎。
河源市林權交易系統的建成,是我市林業資源管理的重大突破,助力我市林業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一組政策創新:生態賬本里的“加法乘法”
近日,在位于河源燈塔盆地農高區的美林油茶種植基地內,9000多畝油茶苗在陽光的照耀下正茁壯成長。“在河源農商銀行的幫助下,我們有效解決了企業的建設資金難題,盤活了林權,激活了市場。”廣東美林農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熊先生介紹,由于在項目建設初期投入了大量資金,企業面臨生產資金缺口較大的難題。在了解美林農業經營情況后,河源農商銀行主動上門對接,幫助企業解決資金周轉難題。
當林地確權和線上交易的平臺陸續打通,林權證就像?生態銀行的“存折”。如今,林農憑證書可抵押貸款,解決資金難題,林地流轉租金、碳匯收益等新財源持續入賬。我市的巨大發展前景也吸引了眾多金融部門的政策傾斜,使林權改革成果更加豐碩。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市林業綠色信貸達1.48億元。
在金融賦能方面,我市強化部門聯動,開展綠色金融擴面增量專項行動,推動全市 1024.23萬畝生態公益林100%參保,商品林承保面積425.92萬畝,參保率達55.24%,排名全省前列。印發《河源市碳普惠制建設工作方案》,探索建立市縣鎮村聯動、國企參與、交易分配、監督管理四大機制的河源特色碳普惠制。積極申報省級林業碳匯碳普惠備案項目23個。其中,龍川縣首批林業碳匯“交易”量達67.3238萬噸,為54 個村帶來1000.82萬元的村集體經濟收入。連平縣陂頭鎮11個村的林業碳匯碳普惠項目完成交易,以36.21元/噸的價格售出4.73萬噸碳普惠減排量,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70多萬元。
在產業發展上,我市大力發展油茶特色產業,并成功入圍廣東省跨縣集群產業園建設名單,成為全省唯一的省級油茶跨縣集群產業園,獲中央獎補資金4億元。龍川縣油茶、和平縣森林藥材特色產業發展項目入圍全省6個2024年林業特色產業發展獎補項目,獲省級財政資金6000萬元支持。出臺《河源市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化提檔升級行動計劃(2021— 2025 年)》《河源市鼓勵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獎補實施方案》等文件,對符合條件的林業產業項目,給予相應資金補助。加強本土油茶種質資源科技攻關,申報《本地百花小果油茶資源挖掘利用研究》科技推廣項目,選育1至2種本地油茶新品種,為我市本土油茶等產業發展打下基礎。
■文:本報記者 雷宇爍 劉昕 ■圖:本報記者 楊堅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