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法院“十佳干警”張遙:
干一行鉆一行精一行
■本報記者 劉燁華 通訊員 徐曉曦
張遙,市中院審判事務管理室副主任,他曾在人民法庭、民一庭、研究室、審管辦等多個部門工作,法學理論和文字功底深厚,積累了豐富的法院工作經驗。張遙始終干一行、鉆一行、精一行,擔當作為,履職盡責,在平凡的崗位上埋頭苦干,曾獲得市中院優秀嘉獎、河源法院“十佳干警”等榮譽。
筆酣墨飽爬格子
張遙兼任《河源審判》副主編、法答網答疑專家,碰到法律理論或適用難題,大家都愿意與張遙交流。“雖然自己不握法槌,但是我很愿意通過與他人對話、討論等形式,共同探尋問題背后隱藏的答案。”張遙說。
在市中院辦理的一起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中,為提取案例背后承載的價值取向,張遙與承辦法官充分溝通研討,在無近親屬被害人死亡時賠償權利主體的認定問題上,提煉出“非近親屬的自然人監護人可否視為近親屬”的爭議焦點,從共同生活、已盡到扶養義務、具有“經濟同一體”等綜合認定受害人與監護人構成了實質上的家庭成員,及時回應社會發展,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此,張遙與他人合作撰寫的《曾某甲訴梁某某等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非近親屬的自然人監護人可否視為近親屬》,獲評全國法院系統2023年度優秀案例分析民事二等獎。張遙還撰寫10余篇學術論文及調研報告在《人民司法》《法庭》等期刊上刊載并獲獎,3次被省高院評為《法庭》“十佳作者”,被市中院評為2023年度調研工作先進個人。
嘔心瀝血抓質效
審判質效管理是審管辦的重要工作之一。進入審管辦,張遙一頭扎進了數據“海洋”,把辦公室變成“戰情室”,時刻關注全市法院審判質效數據變化,隨時進行分析研判,采取 “三報二查一督辦一約談”督促措施,為審判質效存在的問題問診把脈并開出“處方”,作為黨組指導審判工作決策的重要抓手。
每當重要時間節點,全市法院業務部門的同事都會及時收到張遙關于審判質效詳細、有針對性的提醒、建議或對策。張遙以“面壁十年圖破壁”的氣概,全身心投入審判質效管理,同事笑稱他是“嘔心瀝血”,其盡心盡力可見一斑。
2022年以來,河源法院民事行政一審收案降幅4.72%,未結案件下降40.5%,降存清積成效顯著;今年上半年,民事行政一審案件平均結案時間同比縮短15.02天,上訴案件移送時間同比縮短41.24天。審判質效工作有進步,對于張遙來說是很大的收獲,他說:“所有早出晚歸的日子、吃的每一頓加班盒飯都是有意義的。”
得心應手辦鑒定
“張遙的優勢是既熟悉法律知識,又了解鑒定規律,他做司法委托工作得心應手,可以綜合保障司法鑒定質量。”審管辦同事說。他在工作中積極推廣鑒定系統遠程視頻功能,讓當事人足不出戶就能在線觀看全過程,既節約訴訟成本,又引入外部監督,深受當事人的好評。
今年,張遙承辦了一起建設施工合同糾紛鑒定案件,需對某學校總承包工程質量進行大范圍鑿墻取樣,根據流程,鑒定機構5月份攜大型機器進入學校現場開工。此時,莘莘學子正全力備戰高考。
“這次勘查時間比較長,一方面會產生噪音,另一方面可能會有墻體脫落,造成安全隱患,高考是學生的人生大事,不能因為鑒定對他們有絲毫影響。”考試結束后,張遙立即組織當事人召開聽證會重新調整方案,穩步推進鑒定項目。
大道如砥,行者無疆。張遙始終胸懷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堅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為基石,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為河源法院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