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縣康禾鎮仙坑村實施“垃圾銀行”積分制推動精神文明建設
從“邊上看”到“主動干”
■東源縣康禾鎮仙坑村村民用積分兌換生活用品 本報記者 肖斌 攝
■本報記者 肖斌 通訊員 何文
“生活中的文明小事可以累積文明積分,兌換實實在在的商品,既美化了環境,又給大家的生活帶來了便利。”近日,東源縣康禾鎮仙坑村開展“垃圾銀行”積分兌換物品現場活動,村民馮木蘭這樣說。
去年以來,仙坑村以“垃圾銀行”積分制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通過用不同類型、不同數量的垃圾兌換積分,以儲蓄方式存入“垃圾銀行”,再用累積的積分兌換生活用品的方式,鼓勵和引導村民破除陳規陋習、提升鄉風文明、共建美麗家園。
做文明事存積分兌物品
仙坑村按村民小組建立“垃圾銀行”用戶花名冊,一戶一本,辦理“積分存折”,并設定了12大類、20項行為細則進行積分管理。每戶家庭成員只要在社會治安、遵紀守法、移風易俗、誠實守信、垃圾分類、公益美德等方面有文明行為表現,便可通過“垃圾銀行”存折留下記錄,從而獲得相應積分,家庭所有成員可累計積分。
“人家存錢,我們存文明,積分還能兌換物品,這種形式很好。我的積分目前名列前茅,能成為‘垃圾銀行’儲蓄大戶我非常開心,感到很光榮。”馮木蘭是最早在“垃圾銀行”開戶的村民。在她的帶領下,左鄰右舍也加入進來,用文明行為換取積分,移風易俗也成了村民愿意遵守、樂意去做的事情。
積分制引導村民向善
在活動中,工作人員將第二季度的積分情況進行通報,并按照積分評定標準及對應的積分等級,現場為村民兌換了茶杯、雨傘、紙巾、果蔬刀、洗衣粉等生活用品。
“村民用平時存下的積分兌換生活用品。同時我們還對可回收垃圾的種類、數量進行分類計量積分,通過對可回收廢舊物品的集中處理,保證了‘垃圾銀行’后續運轉。”仙坑村黨總支部書記葉永權說,每個季度,“垃圾銀行”理事會對村民進行考核,有效調動了村民回收垃圾的積極性,以積分制為“杠桿”,把基層治理由“任務命令”轉為“激勵引導”,著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格局,群眾從“邊上看”變為“主動干”。
村民葉玉霞通過參加門前三包、垃圾分類、志愿服務活動等,第二季度獲得了80積分,現場兌換了雨傘、紙巾等生活用品。“兌換的物品很豐富,我們利用空閑時間參加社區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不僅讓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義,還能兌換物品,以后我會更加支持村里的工作,爭取獲得更多積分。”葉玉霞說,村里的人居環境變好了,村民素質提高了,好人好事變多了,互幫互助的氛圍更濃了,切實感受到了“垃圾銀行”積分制帶來的鄉風變化。
葉永權表示,實施“垃圾銀行”積分制以來,村容村貌得到了明顯改善,村民更講文明了。今后,將進一步完善“垃圾銀行”積分制,明確積分獎懲標尺,不斷激勵引導村民向上向善。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