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帶動 “點土成金”
——東源縣順天鎮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助推“百千萬工程”紀實
■位于順天鎮橫塘村的美林油茶種植基地。順天鎮以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契機,實施“騰桉換茶”流轉土地,目前已種植油茶9000多畝。
■5月17日,東源縣“百千萬工程”順天鎮耕地集中整治區建設項目動工,項目總投資1.8億元,涉及3個村,建設總規模為7979.08畝。
■東源縣“百千萬工程”順天鎮耕地集中整治區。
■青山綠水環繞、宜居宜業的順天鎮金史村。
一場夏雨過后,吹皺一塘池水,稻苗青青白鷺飛。驅車駛入東源縣順天鎮,遠望可見濕地長廊、綠道田野、文化廣場與美麗村居交相輝映。另一邊則是郁郁蔥蔥的油茶林,勾勒出一幅自然和諧的田園風景。
這幅風景畫的背后,源于一次改革試點。2021年9月,經自然資源部批準,順天鎮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國家級試點工作,試點實施范圍涉及11個村,實施總面積為106.85平方公里。自此,順天鎮圍繞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優化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用地空間布局,助推美麗鄉村建設。
日前,東源縣“百千萬工程”順天鎮耕地集中整治區建設項目動工,再次為順天鎮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增添了信心。
鄉村振興、生態文明、產業興旺……在順天,這些詞語,正以看得見的方式被一一詮釋。
順天鎮是東源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助推“百千萬工程”的一個縮影。據悉,東源始終堅持以解決農業空間、鄉鎮建設、生態環境等問題為導向,積極探索節約集約用地水平的新路徑與新模式,為城鄉高質量發展重塑了“三生”(生產、生態與生活)空間,逐步推動耕地連片、空間集聚、要素匯聚、高效利用,形成了具有特色、亮點、可操作性、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性做法,也為東源乃至全市持續推進“百千萬工程”、大力培育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源頭活水與內生動力。
一道大難題
如何喚醒農村沉睡的資源
“土地者,民之本也。”土地是農業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是農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物質條件。打開順天鎮地圖,114.28平方公里,廣袤的農村土地,是城市的戰略空間,是潛在的經濟腹地,更是一片希望的田野,為東源推進農業現代化提供廣闊天地。
改革試點前,順天鎮零星、閑散、低效的土地遍布各個村落,數量眾多、情形各異、問題多樣。如何精準施策,做到精細化綜合整治?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是推動鄉村振興,進一步優化國土空間布局的重要力量之一。”順天鎮有關負責人說,無論是農業發展,還是工業生產,都離不開土地要素的保障。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基本要求是“耕地數量不減少、建設用地不增加,空間騰挪、優化格局”,通過整治,哪些耕地要墾造、提升,哪些建設用地要復墾、騰挪,哪些空間格局要優化、落地,都要反復測算、心中有數、對應到點。
“土地流轉要把基礎設施不足和撂荒棄耕現象突出的區域、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區塊、工商資本入駐意愿較強的領域作為主攻方向。”順天鎮有關負責人說,鎮里把興辦試點、以點帶面作為土地流轉工作的切入點,統一流轉價格,優化流轉模式,大力引進優質企業,終于將土地集中流轉起來了。與此同時,他們通過健全招商引資體制機制,深入實施企業、項目“首席服務員”制度,成功引進美林油茶產業園這一優質農業項目。
“再過一兩年,我們的油茶樹就能掛果了。屆時,將是滿山坡的油茶花,那景色迷人得很。”美林油茶種植基地副總經理熊德剛說,等油茶林全部成長起來,公司就規劃在這塊地上開發文旅項目。
據了解,此前,順天鎮通過實施“騰桉換茶”項目,積極引導種桉企業和村民參與退桉種油茶行動。其中,橫塘村騰退了7000畝桉樹林種植油茶,有效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
“現在還陸續有村民和美林油茶簽訂承包合同,我們已經流轉土地8326畝。”橫塘村黨支部書記朱理堅說。
階梯租金、保底收購、雇用村民……美林油茶基地讓橫塘村村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益,也讓橫塘村更加支持油茶產業發展。該村預留了500畝的土地交由美林公司代種,等到豐產期,所產生的收益將歸村集體所有。預計1年后,村集體收益能達到50萬元。
以油茶產業為主導的項目,帶動了順天鎮全域(含致富林場)、燈塔鎮黃埔地村等6個村的產業發展。
一筆土地賬
小地塊變大農田
“轟隆”聲中,一棵棵桉樹倒地。在這片桉樹倒下的土地上,挖掘機挖地墾造,一片廣袤無垠的良田即將“長成”。
這是東源縣“百千萬工程”順天鎮耕地集中整治區建設項目的一幕。耕地集中整治區建設項目涉及沙溪村、牛潭村、大坪村等3個村,建設總規模約8000畝,投資約1.8億元。整治后,預計可新增長期穩定利用耕地2765.8畝(其中恢復耕地1882.06畝,補充耕地883.74畝),新增水田指標833.93畝。
在沙溪村,上千畝土地準備復耕,不久后將全面變成水稻田。 “原來這片土地都是零星分布,高低不平,而且往往都是棄耕撂荒。”順天鎮有關負責人說,之前,村民們追求高效益,耕地被切割成零星小塊,擠在魚塘、違章建筑中間。
順天鎮有關負責人說,之前,受地形地貌和地類性質影響,耕地被切割成零星小塊,難以機械化、規模化種植,耕種難度大、產出效益低。
這種改變源于2021年。“我們嚴格制定‘一田一冊’,堅持復耕復種,2021年晚造及2022年早造順利完成3處撂荒耕地共計55畝復耕復種任務。”沙溪村黨支部書記朱杏花說,他們積極參與高標準農田及水利設施建設,2020—2022年,共投入20多萬元對全村各小組損毀的農田水利設施進行及時維修,實現全村農田旱澇保收。
曾經的齊腰野草變成如今的滾滾稻浪,村路兩旁大棚瓜果飄香,破舊泥屋不見蹤影,布局疏朗、屋舍儼然的集中居住區,設有文化廣場、健身器械,踏出門就是詩意田園,回到家也可愜意棲居。
據了解,沙溪村通過土地流轉和整治,村里1913畝土地資源得到集約充分利用,引進東源致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致鮮農業)進行有機農作物種植經營。
“我們培育了300畝秧苗,準備用于種植絲苗米。目前,絲苗米已有穩定的銷售渠道,屆時將銷往粵港澳大灣區。”致鮮農業負責人黃毅說,基地還將在中秋節前后種植供港蔬菜,增加臨時就業崗位,拓展農民增收渠道。
沙溪村也因此成為“三變改革”(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的試點村。
除了耕地集中整治區建設項目,順天鎮還大力推進農用地整理項目,開展7個墾造水田項目,分三期推進,建設規模1084.28畝,目前一期2個項目(567.96畝)已通過部級監管,形成水田指標483.67畝。
“通過全域整治,未來這里將形成一個擁有萬畝良田的現代農業園區。”東源縣有關負責人說,如今這片區域內已分布著糧食高產示范區、精品果樹采摘園區等多個特色農業區,一條現代農業示范帶正在漸次展開。
一筆經濟賬
“風貌提升”引人來
在大坪村生活了大半輩子的朱農建沒有想到,有朝一日,自己的“家門口”竟變成一個名氣不小的“網紅”景點。
古樹、稻田、小橋、流水、亭臺……走進順天鎮大坪村,不僅可體會小橋流水人家的閑適,還可穿梭于古椎樹林間感受歷史韻味。讓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大坪田園綜合體”,現已成為順天鎮域崛起的生態名片。
據悉,為了順利引進大坪村田園綜合體項目,大坪村黨員帶頭簽訂土地流轉協議書,并深入包片責任區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短短20多天就完成了首期1000畝土地流轉工作任務。
“每逢周末放晴之際,總有不少游客前來游玩,村里的人氣比之前旺多了!”大坪村黨總支部書記朱永亨介紹,通過全域土地整治,大坪村成為了一個宜居宜業的好地方。
搭上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快車”的還有黨演村,該村依靠中國嶺南農耕(移民)文化博覽園(下簡博覽園)的建立成功“變身”。
據悉,博覽園占地1.8萬平方米,園內可瀏覽到中國農耕文明從遠古時代到現代農業、智慧農業的變遷史,還有農具、作物種子、耕作場地供游客體驗傳統農耕。
誰能想到,這座人氣旺盛的博覽園過去竟是一片坑洼地。博覽園項目建設前期最大的難題是項目用地,面對分散無章的土地資源、糾紛繁多的土地流轉工作,順天鎮黨委、政府迎難而上,要求全體干部下沉到基層一線,挨家挨戶上門做群眾的思想工作。憑著一股韌勁,涉及117戶的7000多畝土地流轉在短短數天內全部完成。
如果說,建設田園綜合體、博覽園能讓鎮里帶來更多文旅收入,那么鎮里做好“生態修復”文章的決心則更為徹底。該鎮開展順天河水質提升整治工程,對長約5.5公里的河道進行綜合整治,通過實施污水處理、河道清淤、生態修復等工程,全面提升水環境質量。轄區河道整治后,不僅美化了生態環境,還提升了居民生活幸福感。
基于此,一場更深刻的巨變也在謀劃中。順天鎮正在開展建設用地整治項目,已初步摸查可騰挪1000余畝建設用地,其中預計300余畝低效建設用地(老房子、舊工廠、舊學校)可進行開展增減掛鉤項目。“我們準備將騰挪的建設用地主要用于保障村民建房需求、居民集聚區及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順天鎮相關負責人說。
做好土地文章,一棋子活,滿盤皆活。一筆筆賬算出一個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改革紅利,順天鎮嘗到了發展甜頭,“詩畫田園”涌動綠色浪潮。
“今年是省自然資源廳支持東源探索‘山上’換‘山下’林耕布局優化路徑的起步之年,我們將對標耕地集中整治區建設項目年度目標任務,以鎮村為主體主力,創新擔當作為、攻堅破難推進。”順天鎮有關負責人表示,確保全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各項工作快速有序推進,助推“百千萬工程”提速增效。
■策劃:張松新
■統籌:李成東 張小龍 黃仲明 曾科
■組稿:本報記者 曾敏 李成東 楊堅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通訊員 鄒舒琪 彭冰 修碩
■攝影:本報記者 黃贊福 楊堅
■稿件統籌:李成東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