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加快推進林下經濟發展
林下“掘金”逾58億元
龍川縣上坪鎮青云村栽培林下仿野生靈芝,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經營模式,為群眾撐開“致富傘”。本報記者 馮曉銘 攝
□本報記者 雷宇爍 陳星
林下經濟既能兼顧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又能有效發揮森林水庫、錢庫、糧庫和碳庫的“四庫”功能。據統計,當前我市林下經濟總產值58.3億元,林下經濟占林業產業總產值比重為36.7%。
林下風光正好
引導企業做大做強
“森林已經成為人們生產和生活的新空間,也是我們企業拓展發展前景、‘點林成金’的新空間。”談及河源林下經濟的發展前景,廣東省林石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偉元表示,發展林下經濟,對增加林業附加值、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鞏固生態建設成果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該公司正依托東源縣錫場鎮44萬畝林地資源,系統梳理可發展的林下經濟資源,用好產業鏈牽引舉措,開展中草藥種植和收購業務。
11月19日,東源縣錫場鎮舉行綠美生態建設暨林下經濟推介會,多個項目現場簽約,簽約項目涉及生態建設、農業產業、民宿行業等領域,簽約金額4500萬元。東源縣錫場鎮坐落于萬綠湖畔的崇山峻嶺之間,近年來,該鎮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推進“農業休閑觀光+民宿”“特色中藥材種植+銷售”等產業發展。2021年,錫場鎮入選第三批廣東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南藥專業鎮名單;2022年,錫場鎮獲評“廣東省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當前,該鎮林下經濟從林下間作套種逐步發展為林下種植、林下旅游等復合經營的新模式,建有油茶基地2600畝、南藥基地800畝、民宿(農家樂)35家,年產值超2500萬元。
探索創新形式
產業發展初現成效
位于萬綠湖東南側的九里湖,今年初被納入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范點,預計在年底將全面建成2509畝集中連片的高質量水源涵養林,2244畝生態風景林根據鄉土樹種、珍貴樹種的花、葉、果的觀賞特點,補植套種榕樹、紅椎、楓香等,豐富林分,打造獨特綠美景觀。在和平縣上陵鎮翠山村,華南地區最大的毛竹林生產基地在此“安家”,有竹林地約12萬畝,每年可產出毛竹200萬根以上,可制成數十種精致的工藝品,銷往全國各地。在龍川縣田心鎮,當地引進了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教授團隊的紅松茸菌種,提高了村民耕作效率與收入。
“借助于龍川縣‘強村公司’模式的試點推廣,我們探索‘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打造紅松茸在內的鄉村特色品牌,拓寬村民增收渠道。”駐龍川縣田心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相關負責人謝春神表示,在田心村,紅松茸基地就建在百香果樹下,村民依托林下資源進行種植,力爭實現“一地兩收”。
據統計,2022年,全市林業用地面積1811.28萬畝,森林面積1719.11萬畝,林業產業總產值158.87億元,林下經濟總產值58.3億元,林下經濟占林業產業總產值比重為36.7%。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