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在180萬畝以上
總產穩定在75萬噸以上
■我市舉辦晚稻機收比武活動,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本報記者 楊堅 攝
■本報記者 王亞嬌
■通訊員 姚文鳳 韋曼華
育秧、插秧、收割、碾米、包裝……近日,一袋袋大米從廣東樂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基地“新鮮出爐”,奔向百姓餐桌。
今年以來,我市堅持以上率下,圍繞穩面積、攻單產、力爭多增產的目標,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及早動員部署、及時下達糧油生產任務,進一步壓實責任,強化政策扶持,增強科技支撐,完善基礎設施,舉全市之力推進水稻產業發展。目前,我市已獲批創建龍川縣、東源縣及和平縣3個絲苗米現代農業產業園。近年來,我市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在180萬畝以上,總產穩定在75萬噸以上。
提升生產能力
夯實糧食增產根基
近日,東源縣柳城鎮萬綠智慧無人農場得到剛果(布)農業部代表團的關注和青睞,并希望深化合作,提高剛果(布)大米的產量。
國以糧為本,糧以種為先。今年,萬綠智慧無人農場的水稻制種面積有1800多畝,已經銷售出20多萬斤,目前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還要擴大種植面積,明年的訂單已有200多萬斤了。”該基地相關負責人張先生說。
提升生產能力,完善基礎設施是重要底座。今年以來,我市堅持強化基礎設施保障,全力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探索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切實打通了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31.9萬畝,今年9.32萬畝建設任務正有序推進,全市共新建15個烘干中心,日烘干能力增加622噸,切實提升稻谷烘干能力。
今年3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義容鎮稻谷烘干中心,是紫金縣首個由財政資金支持建成的稻谷烘干中心和倉儲中心。“每天可以烘干25噸至30噸糧食,除了本鎮的種植戶,也有其他鎮的企業和種植戶來這里加工。”該中心負責人黃劍鋒說,該中心為當地及附近鎮村的水稻深加工提供了極大便利,也為合作社和村民節約了運輸成本。
目前,我市已獲批創建龍川縣、東源縣及和平縣3個絲苗米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園區總投入6.6億元,通過絲苗米產業園區建設,極大提高我市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完善糧食生產基礎設施,加快補齊糧食烘干短板,推動全市糧食規模化生產。
強化示范引領
促進農戶持續增收
“龍川縣通衢鎮、龍母鎮創建的2個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千畝示范基地實現豐產豐收,示范區內攻關田塊畝產達655.6公斤,平均畝產達570公斤,與非示范區對比,節本增效率達15%。”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今年以來,為實現主攻水稻單產、力爭多增產的目標,我市大力創建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片,在5個稻谷重點縣共創建10個連片面積1000畝以上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片,重點示范推廣高產優質品種,以及水稻配方施肥、“三控”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技術,推動小范圍高產轉變為大面積增產。
同時,我市通過建設科技示范區,實施標準化建設,促進糧食種植水平全面提檔升級,初步形成“市場引龍頭、龍頭連基地、基地帶農戶”的生產格局。“公司通過‘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完成土地流轉5000余畝,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達5萬畝,帶動周邊300多名農民就業。”廣東樂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學武說。
水稻種植也為鄉村旅游、鄉村研學帶來了新“稻”路。昨日,東源縣康禾鎮仙坑村迎來一批到村里開展研學活動的學生,孩子們在田地里收割稻谷,體驗農耕文化。“我們根據不同季節來設置不同活動,有水稻插秧、抓泥鰍、摘菜等項目。”仙坑村黨支部書記葉永權說,最近一段時間每天都有研學團來參觀,截至目前,人數已超2萬人。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