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力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藏糧于地 藏糧于技
■龍川縣龍母鎮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區豐產豐收 本報記者 鄧宇權 攝
■本報記者 王亞嬌 通訊員 韋曼華
水稻初露金黃,陣陣稻花飄香。在東源縣柳城鎮萬綠智慧無人農場內,近千畝水稻陸續進入成熟期,“稻”處是豐景。
今年以來,我市圍繞穩面積、攻單產、力爭多增產的目標,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及早動員部署、及時下達糧油生產任務,從強化基礎設施保障、良種良法保障和生產服務保障三方面著重發力,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全力確保順利完成全年糧食生產任務。
【強基礎設備】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萬綠智慧無人農場內,無人收割機在工人的遠程操作下,進行全程機械化作業。稻谷收割完成后,被運往烘干車間,交由工人進行烘干處理。
農業基礎設施作為實現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對農業經濟韌性的發揮和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今年以來,我市堅持強化基礎設施保障,全力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探索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切實打通了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同時積極推進育秧和烘干設施建設。
目前,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31.9萬畝,今年9.32萬畝建設任務正有序推進;今年全市共新建15個烘干中心,預計今年秋收前全面完工,建成后日烘干能力可增加622噸,切實提升我市稻谷烘干能力。
此外,今年我市獲批中央財政資金948萬元,撬動社會資本2209萬元,用于建設17個集中育秧設施、1個育秧中心,該項目將于今年底建設完成,并在明年春播春種期間投入使用,建成后可新增育秧服務面積3.93萬畝,將進一步提升水稻機插秧水平。
【強良種良法】
提升糧食單產水平
今年7月,龍川縣通衢鎮、龍母鎮創建的2個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千畝示范基地實現豐產豐收,示范區內推廣種植“荃香優136”和“泰優5776”水稻品種,最高畝產達655.6公斤,平均畝產達570公斤,與非示范區對照,節本增效達15%。今年晚稻種植,我市繼續推動建設6個以上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千畝示范基地,通過小面積的高產創建示范,帶動水稻大面積均衡增產。
良種、良法是推動我市糧食大面積單產提升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我市大力推動資源聚集,加速推進創新主體和種業企業落地。現已成立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源創新研究院,開展了水稻、花生等糧油作物航天育種試驗,選育出華航香銀針、航聚香絲苗等高產優質品種。今年,東源縣建設了2000畝水稻制種基地,開展了“萬綠華晶占”水稻種子選育工作,該品種是河源本土第一個自主選育、申報國家審定的品種。
接下來,我市將按照抓緊抓早糧食生產的要求及“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植保方針,積極爭取政策支持,持續引進制種企業落戶河源,進一步擴大我市糧食種植規模,提升糧食單產水平。
【強生產服務】
守牢糧食安全底線
如今,農業托管已不再是新鮮事物。今年以來,東源縣藍口鎮通過撂荒耕地托管項目簽署戰略合作協議,2000畝土地通過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完成水稻種植和水稻制種等農作物耕種。
科技強農,科技富農。近年來,我市積極從農資、應急、托管、補貼、保險等方面下功夫,進一步提升農民種糧積極性。
據統計,今年以來,全市共出動執法人員2929人次,檢查農資門店887家次,抽檢農藥樣品47個、肥料樣品11個,整頓問題11起、辦理案件5宗、罰款2.756萬元,開展“放心農資下鄉”7場,發放宣傳資料1.4萬余份;為進一步完善農機作業防災減災體系,我市依托“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聯合體、農機合作社、農機生產/經銷企業、農機使用一線“土專家”、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村“兩委”干部等,組建成立了20支農機應急作業服務隊,應急人員150人,各類農業機械350余臺。今年“三夏”期間,全市共調度聯合收割機超2000臺參與搶收,調度烘干機89臺,日烘干能力1400余噸,保障糧食安全入倉。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