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區埔前鎮以聯鎮包片工作為抓手
打造農業強產業優文旅旺標桿 激活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勢能
近年來,埔前鎮通過產業帶動,將該鎮東片區發展成集文化旅游、研學科普、田園觀光和現代農業生產示范于一體的綜合型片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本報記者 馮曉銘 攝
夏日田園,風光無限。在源城區埔前鎮雙頭村水果博覽園,多品種的葡萄即將進入采摘期。放眼望去,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掛滿枝頭,掩映在綠葉當中,甘甜沁人的果香撲鼻而來,讓人心動不已。
另一邊,埔前鎮坪圍村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魚項目,5個月前投放的3萬多尾桂花魚苗已經長大“出庫”上市,第二批魚苗即將“入池”,預計今年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10萬元。
雙頭村、坪圍村分別是埔前鎮東、西片區兩個鄉村振興示范帶的重點村莊。近年來,埔前鎮立足河源市“入戶大堂”的定位,以市領導同志聯鎮包片抓落實工作為牽引,緊扣“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工作要求,全力打造東片區“智慧農旅”、西片區“蔬香田園·靜謐山水”兩個鄉村振興示范帶,多措并舉謀發展、促增收。據介紹,今年上半年,埔前鎮16個村集體收入均超過15萬元,3個村已超100萬元,實現了年初計劃“時間過半,任務過半”。
五村連片 組團發展
一村一韻繪制振興新畫卷
走進埔前鎮,遠方郁郁蔥蔥,腳下禾苗青青,游人欣然而至。埔前鎮是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春沐源小鎮、巴伐利亞莊園、客天下等重點文旅項目落地于此,羅煥榮故居、高圍村荷花基地、陂角村蔬香園等項目人氣旺盛,農文旅資源非常豐富。
“在市領導的掛點督導下,埔前鎮西片區‘蔬香田園·靜謐山水’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取得了較好成效。尤其是鄉村旅游方面,在春沐源、巴伐利亞、客天下三大景區的輻射帶動下,陂角村蔬香園舉辦了田園燈光秀,人氣高漲,埔前村樂心農場、天文科普基地‘研學游’持續火熱。同時,也帶動了楊家小院、白云墅和欖樹下、田心源等一批優質民宿、農家樂發展,讓村民可以就近就業。”埔前鎮人大主席李少輝介紹道。
根據規劃,埔前鎮西片區的坪圍村、上村村、高圍村、陂角村、埔前村5個行政村被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新時代鄉村。其中,坪圍村為生態養生型鄉村,上村村為紅色文化教育型鄉村,高圍村為民俗風情體驗型鄉村,陂角村為旅游度假型鄉村,埔前村為“互聯網+農業”型鄉村。
無花果、五指毛桃、蘭花、桂花魚……在西片區“蔬香田園·靜謐山水”示范帶,多個特色產業“爭奇斗艷”。在坪圍村,溫室大棚內6萬株蘭花苗正茁壯生長,兩個月后將冒出花桿,準備過年開花。2021年,坪圍村黨支部與省農科院花卉所黨總支部結對共建,共同打造了面積達7000多平方米的蘭花溫室大棚基地,不僅解決了村民在家就業問題,還帶動了村集體收入增加。
“今年蘭花項目預計產值200萬元,可增加村集體收入約20萬元。”坪圍村黨總支書記李遠通說,坪圍村正在引進廣東四季廚房肉牛養殖項目,養殖大棚基本搭建完成,即將投產第一批牛。
圍繞“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埔前鎮西片區各村因地制宜開展種植、養殖、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大力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促進示范帶整體提升、組團發展,打造美麗鄉村連片示范村。
智慧五村 農旅融合
因地制宜助推鄉村多元發展
“今天向大家推薦一款‘下飯神器’——來自埔前鎮雙頭村的雙創園魔芋醬,辣味香濃適中,下飯、配面都很合適。主播自己就是吃埔前魔芋醬長大的,值得回購哦!”在埔前鎮雙頭村雙創園網紅美食直播間,村民正賣力地向網友推介埔前鎮的農特產。
雙頭村雙創電子商務創業園是雙頭村的村集體產業項目。作為綜合型農村電商服務基地,雙創園也是農產品、教育、旅游等產業的孵化基地,目前已簽訂入園團隊、企業63家,園區累計產值約2380萬元,直接帶動360人創業就業,間接帶動1250人創業就業。
特別是雙頭村耕育田園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主要開展中小學生勞動體驗、研學教育、休閑觀光、團隊拓展等文旅教育項目。在這里,孩子們可以體驗稻田農事、果蔬采摘等勞動,學習農作物種植知識。據雙頭創業園負責人潘莉介紹,今年4月至6月春季研學期間,耕育田園研學基地共組織開展46期研學活動,參與學生達2.5萬余人,大約為雙頭村集體經濟創收12萬元。
除了雙頭村,埔前鎮東片區“智慧農旅”鄉村振興示范帶還包括南陂村、中田村、赤嶺村、蓮塘嶺村,以“一村一特、各美其美”為總體建設思路,形成“一村一特色,一村一產業”和“村村聯合、交相輝映”的新型旅游產業生態鏈。雙頭村依托電商基地培育新業態,蓮塘嶺村建設紅色文化紀念公園,南陂村以千畝農田為基礎打造現代農業園區,赤嶺村建設客家雞產業園,中田村建設紅薯種植基地,均是東片區示范帶發展的亮點工程。
今年以來,東片區示范帶通過完善基礎設施配套,以項目發展為主抓方向,有效壯大村集體經濟。“上半年5個村共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246萬元,同比增長16%。接下來,我們將以壯大村集體經濟和村民增收為導向,高規格打造‘六個營地’,做大做強現有的廣東桂佳、雙頭耕育田園研學基地、河源旭展智能物流等龍頭產業,引進一批現代農業企業,力爭今年5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平均達到110萬元,實現村興民富。”埔前鎮相關負責人說。
緊扣“入戶大堂”定位
實現農業強、產業優、文旅旺
作為河源的“南大門”,埔前鎮是珠三角地區沿著粵贛高速駛入河源境內的第一站。兩年來,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到埔前鎮調研聯鎮包片抓落實工作,強調“入戶大堂”定位,為埔前鎮更好發揮地理優勢、資源優勢理清思路、指明方向。
近年來,在市政府主要領導的關心支持和有力督導下,埔前鎮堅持鎮、村同頻共振,深入推進農旅融合,聚力蓄能抓項目、強建設,持續深化農村金融“一鎮一改革”,用好用活“點狀供地”政策,創新盤活農村集體資源,推動村集體經濟持續增收。截至今年6月,全鎮16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過15萬元,其中陂角村、大塘村、羅塘村集體經濟收入已超100萬元。
“在市領導的掛點督導下,埔前鎮的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經濟發展、民生福祉等工作均取得良好成效。我們成功打造了‘黨建+紅色村’‘黨建+農旅融合’等黨建品牌,兩個鄉村振興示范帶取得階段性成效,廣晟幕墻、特區建工等重點工業項目投產達效,村集體收入持續增加,依托文明村鎮創建工作,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埔前鎮負責人表示,埔前鎮將堅持落實市領導聯鎮包片工作部署,搶抓“百千萬工程”建設機遇,立足河源市“入戶大堂”定位,聚力建設聯城帶村美麗圩鎮,加快打造兩條鄉村振興示范帶,持續推進三產高質量融合發展,提升養老、托幼、教育、醫療、文體服務質量,切實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力爭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2300萬元,3年內完成十村連片和美麗圩鎮建設,5年內成為農業強、產業優、文旅旺的中心鎮標桿。
(本報記者 方新苗 馮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