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二局陽光智造有限公司:
致力實現年營業收入超20億
■中建二局陽光智造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本報記者 馮曉銘 攝
■本報記者 陳思芬
走進中建二局陽光智造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全神貫注地忙碌著,打磨、裝配、焊接……車間內機器轟鳴,一派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
中建二局陽光智造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發、設計、制作、施工、檢測于一體的大型智能建造工程公司,主要涉及鋼結構構件、鋁合金模板、鋼筋桁架樓承板等業務,是一家“中字頭”國企,也是華南區域最大的鋼構件生產基地之一,現擁有中國鋼結構制造企業特級資質。
自2017年扎根龍川縣以來,該公司以粵港澳大灣區為核心市場,先后承建了珠海橫琴口岸及交通樞紐工程、深圳灣創新科技中心、珠海機場改擴建一航站樓等一大批國家、省、市重點工程。2019年,該公司用3D打印技術成功打印了“國際首例原位3D打印雙層示范建筑”。2020年,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的中建二局陽光智造有限公司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持續推進科創平臺建設
科技創新是驅動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建筑智能化技術革命浪潮中,中建二局陽光智造有限公司從未停下創新的腳步。
“在成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過程中,市科技局等部門給予了我們大力支持,如定期組織專家到公司進行專項的輔導和培訓等,并提供政策指導和資金支持,大大提升了我們的科研能力。”據中建二局陽光智造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蘇鎧介紹,在市科技局的支持和指導下,該公司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得以不斷推進。目前,該公司完成了“3+1”創新平臺體系建設,其中,“3”即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廣東省裝配式建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1”即廣東省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通過創新平臺建設,打通了產學研轉化路徑,公司的科技管理水平逐年攀升。”蘇鎧說。
依托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資質及科技創新平臺,近年來,該公司累計完成“大跨度鋼結構制作及施工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鋼構件埋弧焊免清根工藝的研究”等28項公司級課題立項及研發,其中,通過大量工藝試驗,該公司在2021年9月初實現了25毫米以下鋼板的免清根工藝,實現了技術突破。
憑借不斷增強的科研實力,公司已取得授權國家專利107項,其中發明專利9項,“一種塔樓間多個鋼連廊的提升施工方法”和“一種大跨度鋼連廊的提升方法”2項發明專利榮獲首屆工程建設行業高推廣價值專利大賽一等獎。同時,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使得該公司的創新能力、創新成效逐步顯現,2019年,該公司的“7500噸超高層三道空中鋼連廊同步整體提升及安裝技術”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多層建筑原位3D打印技術”等3個項目獲國家一級協會科技進步獎;“大傾角編織筒體單層曲面網殼施工技術”等10個項目獲省級協會科技進步獎。
此外,該公司還完成國際首例原位3D打印多層示范建筑并升級打造為國內首家建筑3D打印展館,標志著3D打印技術在建筑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推動著現代建筑產業的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2021年—2023年,該公司連續三年獲評建筑鋼結構行業競爭力50強企業以及2022年建筑鋼結構行業科技創新企業。
引進智能焊接機器人
實現車間數字化升級
“近年來,在市科技部門的幫助下,公司成功申請各類科技補貼,對持續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和推動企業智能化轉型升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蘇鎧介紹,為進一步提升企業科技含量,促進人工智能與制造業融合創新,推動產業升級,2022年末,中建二局陽光智造有限公司引進了智能焊接機器人,實現車間數字化升級。
據了解,以前工人焊一條直焊縫,人工操作要20分鐘左右,用上智能焊接機器人后,只要10分鐘就可以根據程序取代人工操作。智能焊接機器人的投入使用,不僅可以提高焊接質量,降低操作者的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同時也避免了操作者長時間、近距離接觸焊接煙塵,減少弧光傷害。
從最初的機械化、自動化,到如今的信息化、智能化,一步步改造提升,離不開中建二局陽光智造有限公司一直以來堅持“用科技為建筑賦能,讓建筑從業者更輕松,讓人們享受更優越的居住、生活、工作條件”的理念。
蘇鎧表示,接下來將繼續加快推動高端鋼結構建造技術、鋼結構構件智能化生產線建設,利用好各類科技服務平臺,立足新發展理念,著眼于裝配式行業綠色發展方向,致力于成為國內領先的EPC智能建造工業一體化承包商,實現年營業收入超2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