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積極推動解決群眾法治領域“急難愁盼”問題
為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河源提供法治保障
2023-05-16 09:31:22
來源:河源日報
■本報記者 劉燁華 通訊員 鄭文翀
近年來,我市全面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認真落實中央和省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加快建設信仰法治、公平正義、保障權利、守法誠信、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社會主義法治社會,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河源提供法治保障。
我市全力打造河源法治建設品牌,完成全國第一個成立的鄉鎮司法行政機構(紫金縣藍塘司法所)改造擴建和“全國首個司法所”展館建設,基本完成第三批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法治文化展覽館建設。市普法辦獲評全國“七五”普法工作先進單位,市普法欄目《法治聲音》獲評首批“廣東省法治政府建設示范項目”。
我市出臺我國地級市首部聚焦暴雨災害防御工作的地方性法規——《河源市暴雨災害預警與響應條例》,加快構建全社會共同防御暴雨災害格局。起草《河源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深入實施新時代河源精神文明建設提質工程;全市所有村(社區)完成村規民約修訂工作,鄉村治理“積分+”模式入選全國社會治理創新“最佳案例”。
積極推動解決群眾法治領域“急難愁盼”問題,提升人民群眾的法治獲得感;率先在粵東西北地區上線應用一體化行政執法平臺,全面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市中院“法潤河源”普法品牌創建獲評全省“誰執法誰普法”優秀項目,全市檢察機關創新推行的“檢察聽證+”模式為全省唯一向最高檢推薦聽證典型案例,并獲最高檢轉發推廣。
此外,全市101個鄉鎮(街道)建立全面依法治鎮(街道)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實現法治建設議事協調機構在市、縣(區)、鄉鎮(街道)三級全覆蓋;高質量完成10個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和89個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在粵東西北地區率先完成鄉鎮(街道)配備2名以上專職人民調解員目標任務。
上一篇:公布3宗典型違法案例
下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沒有了
新聞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