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本職發揮專長 共謀茶業發展大計
——紫金縣茶產業人大代表開展專題調研
盛夏時節的黃花茶生態園,滿目蒼翠,茶香四溢。
近日,紫金縣茶產業人大代表聯絡站的代表們,正在茶葉基地開展“更好發揮人大代表作用主題活動”,通過深入走訪茶園、茶葉加工廠,了解轄區內茶葉產業發展情況,并召開座談會談思路、找對策,同心聚力共謀茶產業發展大計。
開展深調研
為茶產業發展獻良策
紫金是中國茶業百強縣,有近700年種茶歷史,茶葉種植面積由2015年的1.8萬畝增加到如今的6.5萬畝,其中蟬茶種植面積排在全國前列。紫金茶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在市場上已占有一席之地,如何繼續打通茶產業發展的“任督二脈”,推動紫金茶走得更遠?
今年7月,為更好聽取和收集茶農、群眾關于推進茶產業發展的意見建議,充分發揮行業代表的專業特長,推動紫金縣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紫金縣成立了茶產業人大代表聯絡站,共有20名來自茶產業領域的各級人大代表。本次“更好發揮人大代表作用主題活動”,也是該聯絡站自成立以來開展的首次專題調研。座談會上,帶著本次代表主題活動的調研和思考成果,代表們提出了不少促進茶產業發展的良策。
“在新的發展階段,要做好茶產業這篇大文章,還需繼續擴大規模,進而形成專業分工,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優勢。”市人大代表張建中結合自身企業發展實際,對紫金茶產業未來發展提出建議。他表示,以專業分工為例,經過培訓的專業采茶工人一天能采40—50斤茶,而目前我市的采茶工人大多沒有經過專業培訓,一天只能采20斤。“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分工,是茶產業提質增效、煥發新活力的重要途徑。”
“紫金茶葉標準化生產水平已經處在領先位置,要繼續擴大標準化生產,就需要充分發揮茶產業聯絡站的紐帶作用,與更多茶企、茶農建立聯系,聽取意見建議,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市人大代表黃桂偉表示,可通過輻射帶動周邊茶企、茶農提高茶園標準化管理水平,加快茶葉生產標準化進程,繼而推動公共區域品牌的打造,以品牌拓展銷售渠道,撬動茶產業的發展。
“希望大企業起到‘大手拉小手’的作用,牽手村里的中小茶企合力發展,讓茶企和茶農互促并進。”南嶺鎮人大代表范國昌為小茶企發展提出了建議。
提出高質量議案建議
推動茶產業邁進“春天里”
依托人大代表茶產業聯絡站開展深調研,是我市人大代表積極履職、助推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事實上,茶產業發展一直是人大代表們關注的重點。2016年,張建中走遍河源大大小小上百座茶山和茶企,發現受交通、經濟、技術等條件的影響,河源茶產業處于“自然發展”狀態,以分散種植、初級加工為主,專業人才、科技力量薄弱,市場競爭力不強、市場占有率不高。經過實地調研,張建中在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上提交了《結合精準扶貧,發展我市茶產業》的建議,提出河源茶產業的發展,不僅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和政策的引導,還需要企業抱團發展,推動技術革新、科學管理、標準種植。當年,該建議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將該建議列為重點建議,先后多次召開工作會議研究茶產業發展工作,并出臺了《關于促進我市茶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河源茶產業發展迎來政策春風。張建中介紹,自2018年開始,不少村、鎮開始將種植茶葉作為脫貧致富的產業,全市茶葉種植面積逐年增加,從8.5萬畝增加到現在的14.5萬畝,包括茶藝師、品茶師、制茶師等技能人才也逐漸增加,各級人大代表凝心聚力,換來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今年,在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上,市人大代表曹錦旺提交了《關于加強茶文化包裝提升茶科技水平,推動茶產業持續發展的建議》,建議深入挖掘整理弘揚河源茶文化,將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三產融合發展。這一建議也被列為重點建議。
“我們公司從2017年成立至今,茶葉種植面積從350畝增加到530畝,種植農戶從100戶增加到230戶,年產值翻了一番,平均每戶農戶的年收入增加了9000元,我對河源茶產業的發展很有信心。”三坳香茶業(河源)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淑慧告訴記者,近年來,在各級人大代表的努力推動下,她明顯感覺到河源茶產業發展邁進了“春天里”。
■本報記者 劉永菲
■實習生 謝鈳鋇 通訊員 鄒菡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