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縣法院人民法庭聯合黨支部書記、龍窩法庭庭長黃遠青:
調出“和解茶” 潤澤群眾心
■本報記者 劉燁華 通訊員 陳碧霞
紫金縣有一位人稱“擂茶法官”的法官,他就是紫金縣法院人民法庭聯合黨支部書記、龍窩法庭庭長黃遠青。黃遠青將自己在長期扎根鄉鎮人民法庭審判工作中總結出來的“擂茶調解法”充分運用到案件審理中,效果明顯,今年第一季度其所辦案件調撤成功率達到90%。
黃遠青在農村長大,深知群眾打官司不容易。15年來,他在法庭上、村道旁、樹陰下和老百姓打交道,共審理民事案件2100多件,調撤率達75%。其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榮獲 “河源法院十佳干警”和“廣東最美基層法官”等稱號。
寓法于茶,創新調解方法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自1998年畢業后,黃遠青進入紫金縣法院,先后在柏埔法庭、藍塘法庭、龍窩法庭從事民事審判工作。閑暇之余,黃遠青經常思考如何更加高效地調解案件、解決糾紛,如何更好地讓當事人心悅誠服地接受法律的裁判,讓當事人在訴前就將矛盾糾紛化解。
2021年4月,黃遠青下鄉到南嶺鎮司法所,剛好該所在調解一宗棘手的鄰里糾紛,他就留下來一起幫忙。黃遠青與鎮綜治中心、司法所工作人員到一方當事人鐘某家里時,鐘某正在做一種具有南嶺特色的“美食”——擂茶。了解情況后,黃遠青一行讓鐘某主動把另一方當事人叫過來喝擂茶,將品茶融入到調解中,給他們創造一個化干戈為玉帛的環境,讓他們在品茶的過程中敞開心扉,將矛盾糾紛“抽絲剝繭”。最終,鐘某與對方在“拉家?!钡牧奶熘羞_成和解,修復了鄰里關系。
該案的成功調解,讓黃遠青堅信,作為一名黨員法官,只有不斷地創新工作方法,才能讓群眾更加相信法律是有溫度的。
扎根基層,服務群眾
“你工作20多年一直待在鄉下,就那么喜歡在基層嗎?”常有親朋好友這樣說,對此,黃遠青表示,人民法庭是聯系人民群眾的“橋頭堡”“連心橋”。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法官,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為群眾定紛止爭是自己無悔的選擇。
在一起鄰里間發生的糾紛案件中,因葉姐家的水牛踐踏了紅姐家的農作物,引發肢體沖突,雙方均受到身體傷害。報警后,派出所依法作出行政處罰,在賠償問題上,雙方無法達成一致意見,為此紅姐訴至法院,要求葉姐賠償農作物損失費、醫療費等費用。
案件受理后,黃遠青考慮到雙方系一墻之隔的鄰居,低頭不見抬頭見,很可能出現贏了官司卻無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況,只有立足于調解才能真正解開雙方心結。因此,黃遠青認真梳理案情,決定使用“擂茶調解法”,將雙方請到一起喝擂茶,營造溫馨的調解環境,對雙方進行調解。
在黃遠青的調解下,最終,雙方當事人互諒互讓,達成一致意見。葉姐履行給付賠償款義務,雙方摒棄前嫌,握手言和,重拾往日鄰里情。
以“調”促“和”,融情于法
融情于法,弘揚美德,竭力促進農村地區社會和諧穩定,是黃遠青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對鄉親們的承諾。他始終將情、理、法融入到辦案過程中,結合紅色文化、客家文化,堅持以“調”促“和”,快速調解案件。
今年5月,黃遠青辦理一宗80歲的李某起訴兒子不交贍養費的糾紛案,他了解到被告在外打工、回家比較少、對父母照顧不到位等情況后,首先通過電話與被告進行溝通,并邀請當地村干部先行做原、被告雙方思想工作。次日,黃遠青與村干部一同前往原、被告家中開展巡回調解,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中華傳統美德“孝道”的角度耐心地開導被告。最后,被告對自己的行為表示愧疚,并承諾今后履行贍養父母義務,原告因此撤回了起訴。
作為紫金縣法院人民法庭聯合支部的書記,黃遠青經常帶著黨員干警開展“法律赴圩”法治宣傳、推進“無訟”村居建設等活動,宣傳法律知識和傳統美德,促進鄉風和諧。在一場“法律赴圩”活動中,李某特意趕到宣傳臺前,見人就說“這次來不是咨詢法律問題的,我是來感謝黃法官的”。
“小法庭”一樣能有“大作為”,人民法庭就是黃遠青追逐夢想的舞臺。多年來,他努力當好矛盾糾紛的“調解閥”,用心用情為群眾調解更多“小矛盾”,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