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龍川縣佗城鎮四甲片區:

盤活紅色資源 賦能鄉村振興

2022-07-21 09:34:43 來源:

be40652fad6988f03c5f2f048aea5094_0721002_002_01_s.jpg

■葉布村擺脫貧困,村容村貌實現蝶變。

6b59bb47162d007d0fdadf98e8c7496b_0721002_002_02_s.jpg

■龍川縣蘇維埃政府紀念館

群山環抱,碧水交匯,在龍川縣佗城鎮,有這樣一個紅色片區,它是龍川蘇維埃政府革命舊址所在地,也是東江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的革命根據地,它就是由三印村、葉布村、東坑村組成的四甲片區。這片曾經貧瘠落后的老區、山區,如今在黨員干部的帶領下,產業項目從無到有,昔日貧困村蝶變成美麗鄉村,走出一條朝氣蓬勃的振興之路。

紅色記憶永不磨滅

佗城鎮三印村上印小組,一棟磚木結構、黑瓦白墻、面積數百平方米的方形圍屋在樹木的遮掩下,深藏于后山半山腰處,此處便是龍川縣蘇維埃政府紀念館。紀念館內,豐富的史料和歷史文物陳列其中,一下子把人帶入那段紅色革命的崢嶸歲月。

四甲片區,是河源地區最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燃起革命之火的地區之一。上世紀20年代初,以四甲進步青年黃克為代表的共產黨員,在四甲傳播馬列主義,培養農民運動骨干,建立農民協會和農民軍,培養和吸收共產黨員,開展農民運動,在四甲成立龍川縣第一個蘇維埃政府,打響了龍川工農革命第一槍,一度成為龍川紅色革命中心。在革命戰爭年代,有著悠久革命傳統的四甲人,在黨組織領導下,多次開展土地革命,組織革命武裝斗爭,反抗國民黨反動派,捍衛革命果實。

“四甲是革命老區。1928年黃克就在這里開展革命武裝斗爭工作,他組建了一支擁有400多人的農民自衛軍。1928年3月9日,黃克親自率領并指揮了一次攻打鶴市的武裝暴動,本次武裝暴動雖然失敗,但為點燃龍川工農革命武裝奪取政權的熊熊烈火打響了第一槍。”據佗城鎮黃克小學校長黃木輝介紹,鶴市武裝暴動,揭開了龍川人民以革命武裝反抗反革命武裝的斗爭歷史,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充分彰顯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龍川黨組織不畏強敵、敢于斗爭的精神。在三印村,這段紅色革命歷史,人們耳熟能詳。

據了解,龍川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在2010年被市政府公布為第三批河源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后又被定為河源市紅色村組織示范點。如今,三印村村容村貌在變,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在變,紅色文化資源讓這個小山村在新時代綻放出新光彩。“接下來三印村將投入更多資金修繕紅色革命舊址,打造紅色教育基地,開展紅色革命教育,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三印村黨支部書記黃水才說。

振興之路越走越寬

沿著筆直的公路一路北上,來到離三印村不遠的葉布村光伏基地,排列整齊的光伏板像一片波瀾起伏的藍色“海洋”。在陽光照射下,一塊塊光伏板將太陽能源源不斷地轉化為電能,借光生金。

每天清晨到村里的光伏基地進行保潔和管護,是村民徐小華的工作之一。今年62歲、曾是貧困戶的他,年輕時漂泊在外打工貼補家用,前些年因照顧生病的父親和智力殘障的弟弟回到家鄉。如今,他在光伏基地工作,每個月能領到600元的補貼,還在政府的資助下,在自家農田種水稻和花生,養了20多只雞,每年能賣1000多個雞蛋。“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談到近些年越過越紅火的日子,徐小華臉上滿是笑意。

近年來,葉布村在當地政府和幫扶單位的支持下,因地制宜,科學謀劃發展各類產業,共投入453.8萬元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除了發展兩期光伏產業外,該村還通過投資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入股偉藝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方式帶動村民脫貧致富。“今年是我們投資37萬元建設50畝油茶產業基地收益的第一年,預計村集體收益6萬元,父老鄉親的錢袋子越來越鼓了。”看著掛著飽滿果實的油茶林,葉布村黨支部書記黃彩娥眼神里充滿期待。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四甲片區豐富的紅色資源,是歷史賦予群眾的一筆意義重大的財富。如今,盤活紅色資源已成為撬動鄉村振興的杠桿。

“四甲片區距離佗城景區路程較遠,目前尚不具備一體規劃、統一打造的條件。我們計劃在四甲片區探索建立數字鄉村試點,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保護利用好紅色資源,發展鄉村‘紅色+數字’文旅產業,助力革命老區鄉村振興。”深圳市駐龍川縣佗城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員謝坤表示,工作隊將積極申請專項資金,嘗試紅色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運用VR技術建設網上展示館,讓參觀者在沉浸式體驗中接受革命傳統和紅色文化教育。

同時,工作隊還計劃將“三印希望小學”校舍改造為龍川縣革命教育教學點,開設紅色文化專題課,組織學生開展紅色實踐體驗活動,并利用自身平臺和省、市、縣等媒體平臺,組織教學活動網上直播,開展有節奏、有聲勢、有影響的宣傳推廣活動,通過多方位、多角度傳播,把四甲紅色文化講精彩、講響亮。

記者手記

走出不一樣的“紅色”振興路

是什么讓龍川蘇維埃政府革命舊址、黃克故居這些紅色舊址成為人們追憶往事的鑰匙?是它們承載的往事,是它們身上沉淀的時間,是那些曾經的居住者賦予了這些小屋小院以非凡的意義。如今,這些紅色遺址不僅是紅色教育最珍貴、最鮮活的教材,還成為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能源”“新力量”。

站在新時代新起點,如何通過盤活紅色資源為鄉村振興賦新能,四甲片區在黨員干部的帶領下,正在逐漸突破傳統的觀念和模式,革新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方法,根據鄉村自身特點和紅色文化內容,努力探索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模式。

■文/本報記者 梁驅遠  ■圖/本報記者 馮曉銘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