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新區古竹鎮:
特色產業譜寫老區振興篇章
■葡萄是古竹鎮雅色村發展特色產業結出的“脫貧致富果”之一。
■文:本報記者 劉永菲 ■圖:本報記者 馮曉銘
初夏時節,江東新區古竹鎮一派生機勃勃景象,白墻紅瓦的特色民居,碧波蕩漾的池塘,干凈整潔的村道盡收眼底。
古竹鎮是一片沉淀著紅色歷史的革命熱土,據不完全統計,全鎮擁有紅色革命遺址19處。生生不息的紅色精神,在老區山水之間回響,匯聚起澎湃的發展合力。近日,記者走進古竹鎮,探尋老區人民幸福生活的“紅色密碼”。
傳承革命精神
賡續紅色血脈
“七一”當天,古竹鎮的陳氏宗祠熱鬧非凡,近200名黨員職工走進陳家祠開展主題黨日活動,通過現場參觀學習、交流研討和重溫入黨誓詞等方式,堅定初心使命。
在抗日戰爭時期,陳家祠是中共東江特委、后東特委等進行抗日救亡運動的大本營,也是傳送革命情報的秘密聯絡點,地下黨交通員把情報藏在神主牌下的故事被傳頌至今。
百年滄海桑田,革命精神激勵后人。擁有100多年歷史的陳家祠屹立不倒,得益于近年來江東新區和古竹鎮不斷對其修葺完善,通過深入挖掘古竹抗日戰爭革命遺址教育資源的思想內涵,將陳家祠打造成紅色教育基地和黨員干部傳承紅色基因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紅色課堂。
位于古竹鎮蓼坑村的黃沙坑東江特委干部學校舊址雖在修繕中,但仍有不少人慕名而來。黃沙坑東江特委干部學校舊址,是蓼坑村眾多紅色革命遺址之一。據介紹,蓼坑村是市級紅色村,按照“紅色村”建設“十個一”要求,古竹鎮依托蓼坑革命資源,推動打造蓼坑“紅色村”黨建陣地,目前已投入264萬元完善黃沙坑東江特委干部學校舊址的修繕及周邊設施。同時,充分挖掘利用蓼坑村紅色資源,把“紅色村”建設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據介紹,古竹鎮積極實施紅色革命遺址群維護工程,加強陳家祠等19處紅色革命遺址的修繕和保護,深挖紅色資源,以充分利用古竹鎮特色資源稟賦打造紅色鄉村旅游“打卡地”,進而培育成為全市紅色旅游線路重要組成部分。
特色產業繪出致富圖景
在古竹鎮雅色村的葡萄園種植基地,一串串透亮的陽光葡萄孕育著豐收的希望。“今年是雅色村葡萄的豐收之年,預計年產量5萬公斤、年產值100萬元。”深圳駐古竹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長張慶欣介紹,葡萄是雅色村發展特色產業結出的“脫貧致富果”之一。近年來,雅色村在深圳報業集團的幫扶下,打造生態農業基地,種植百畝葡萄,帶動30多名村民到基地務工。
在基地務工的雅色村村民劉桂梅因葡萄而收獲了穩穩的幸福。“以前只能去鎮上打工,我要照顧長年生病的愛人,還有3個年齡尚小的孫子,實在兼顧不過來。”正在葡萄園采摘的劉桂梅告訴記者,2年前,她進入葡萄園種植基地工作后,每個月收入3500元,收入穩定了下來,家里生活明顯改善。
能看到變化的不只是雅色村,古竹鎮雙坑村在幫扶單位的幫扶下也成功實現蝶變。雙坑村有養殖三黃胡須雞的歷史,早年便有不少村民通過東江水運把雞運送到香港出售。近年來,深圳廣電集團幫扶工作隊結合雙坑村產業發展情況,將養雞作為雙坑村增收的重點產業來發展。在幫扶工作隊和種養農民合作社的共同努力下,雙坑村采用“公司+農戶”的模式,為農戶發放雞苗、飼料,并提供養殖技術指導,根據市場價格收購,帶動了周邊200多戶村民合作養殖,“雙坑土雞”因此一炮而紅,在深圳餐飲博覽會、綠博會上常常能見到“雙坑土雞”的身影。如今,“雙坑土雞”年產值達1.3億元,年出欄量約120萬只,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超過2.4萬元以上,村集體經濟收入47.2萬元,雙坑土雞成為村民的“致富雞”。
記 者 手 記
打造農產品品牌 提升農業質量效益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江東新區古竹鎮,素有“魚米之鄉、工業重鎮、商貿之埠”美譽,有水稻、花生、甘蔗、番薯、西瓜、荔枝、龍眼等農產品,發展農業產業得天獨厚。
近年來,古竹鎮立足實際,緊扣“產業興旺”做文章,找準定位,多措并舉,發展特色產業,打造出了一批富有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一村一品”種植規模逐漸形成,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如雅色村有生態農業特色基地種植葡萄、草莓等中高端水果;雙坑村成功打造“雙坑土雞”和雙坑村無花果“一村兩品”;水東、蓼坑、榴坑、雅色村建立810畝中草藥藥材種植基地,品質高、口碑好、效益佳、市場廣的農產品品牌逐漸打響,農業質量效益不斷提升,不僅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也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
全力打造農產品品牌,加快推進品牌強農,有利于促進生產要素更合理配置,進而催生新業態、發展新模式、拓展新領域,帶動鄉村產業興旺。品牌打造還可以全產業鏈拓展增值空間,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