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太空稻”豐收 村民笑開懷
20畝產出稻谷近8000公斤,專家表示,將推廣種植,打造河源絲苗米高端品牌
■村民手捧成熟的“太空稻”開懷大笑。 馮曉銘 攝
○本報訊 記者 王亞嬌 趙鋒 馮曉銘 前日,我市首次種植的20畝航天水稻品種——“航聚香絲苗”收割完畢,共產出稻谷近8000公斤。
前日上午,雖然已近大雪節氣,但陽光明媚,位于萬綠湖庫區的東源縣錫場鎮林禾村實驗稻田里,一片片成熟的“太空稻”已“笑”彎了腰,微風拂過,沉甸甸的稻穗左右晃動、沙沙作響。聯合收割機轟隆作業,來回忙碌。據現場收割人員測量,“太空稻”稻穗長約25厘米,每粒稻谷長約1厘米。
“種田20多年,沒有見過這么好的水稻。”林禾村黨支部書記梁務華說,明年村里將打造一條旅游觀光線路,把“太空稻”種植和旅游觀光結合起來,促進農戶增產增收。
“航聚香絲苗”是華南農業大學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利用航天誘變與現代生物技術相結合育成的優質香型絲苗米品種。今年五六月,省農科院專家和兆華種業多次到萬綠湖庫區周邊考察,最終在林禾村選擇了撂荒16年的20畝水田,作為種植“航聚香絲苗”的試驗田。此處氣候、溫度等自然條件獨特,各方面條件均超過有機認證標準,適合水稻有機種植。
今年8月上旬,搭乘嫦娥五號前往月球的“航聚香絲苗”經由華南農業大學實驗基地培育后,所產的25公斤稻種全部種在東源縣錫場鎮林禾村的試驗田上。
“從今年首次在林禾村試種的情況看,該品種具有田間表現分蘗力強、抗倒、抗病、熟色好、結實率高、稻米濃香等特點,取得了預期成效。”華南農業大學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永柱說,今后將與農業企業聯合,積極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工作,并借助“萬綠河源”區域公共品牌,打造具有河源特色的絲苗米高端品牌。
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航聚香絲苗”的成功試種有助于河源做強做優特色主導產業,將有益于化解我市以往水稻種植收益低、勞動力不足等問題。接下來,該品種將在萬綠湖周邊的東源縣半江、錫場、新回龍等鎮推廣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