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水務部門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化技術
深化水利改革 實現惠民利民
■本報記者 梁驅遠 通訊員 宋麗平
在各縣區山洪易發區域安裝柱型智能水位報警器,利用“平安小水庫”平臺實時監測管控全市各水庫,建立水利視頻會議系統及時對水利事務進行會商決策……
近年來,我市水務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防災減災救災新理念,以我市地情實際為根據,充分利用省水利廳智慧水利平臺建設,從村莊到城市,從水庫到河道,統籌治理、銳意創新,推動我市水利管理工作水平更上新臺階。
預警設施用途多樣化
群眾避災意識再提升
根據我市氣象部門預測,2021年我市平均降雨量大致為1600毫米至1900毫米,其中主要汛期集中在夏秋兩季,汛期內我市可能出現大暴雨以上的極端強降水。如何在主要汛期內做好防洪減災工作,成為了我市水務部門亟需解決的“課題”。
對此,市水務局針對全市范圍內山洪易發區域的河流,分別購置了柱型智能水位報警器227套。據介紹,柱型智能水位報警器在強降雨引發山洪時,能夠自動感應水位上漲的3種程度,第一時間向所在村(社區)進行3級水位聲、光報警、語音廣播提示警戒,提醒村民何時準備轉移及立即轉移。其次,預警信息還能同步向村、鎮、縣、市四級防汛值班室進行同步語音播報,實現一對多同步聯動報警,值班人員可憑借報警器上的攝像頭查看現場實時照片,對汛情作出判斷并采取及時措施。
此外,為更好向群眾普及防洪避災知識,市水務部門一方面利用報警器上的語音播報功能,向附近村莊進行山洪防御的知識宣傳,實現一柱多能;一方面在水庫下游易成災鄉鎮沿河安裝顯示屏,向當地群眾進行洪水風險提示。
“報警器徹底改變以往依靠人力巡查實效性差的窘境,極大地提高了監測預警的精準度,最重要的是為群眾轉移爭取了有效時間。”市水務局水旱災害防御科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市水務局已按輕重緩急原則,先后在連平、和平、東源、紫金等山洪易發區域安裝204套,接下來會加快進度,力爭將剩余的23套水位報警器在一個月內完成安裝。
新技術引領新發展
水利管理有大智慧
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水利行業滲透與發展,智慧水利平臺應運而生。智慧水利是一種更為精細化、動態化、智能化的水利管理模式,對加強資源整合與共享、推動水利管理工作意義重大。
據了解,為了第一時間進行干預和處置水庫異常情況,提高水務部門的應急響應能力,市水務局基于省水利廳智慧水利平臺建設,充分利用“平安小水庫”智能化管理水庫模塊,實現了水庫遠程實時視頻監控,及時了解水庫超汛限運行情況;建立了水庫防汛“三個責任人”日常巡查系統,及時督促所有水庫的責任人及時履職,并對責任人巡查上報的隱患進行跟蹤處理。智能“平安小水庫”平臺還能智能識別水庫水位、大壩雜草、水質、漂浮物和網箱養殖等情況,并能根據問題情況及時發出警示,水庫運行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除“平安小水庫”外,我市在政務網的基礎上,利用專用光纖網絡建立了網絡視頻會議系統,實現與各縣區水務部門進行線上視頻會議。視頻會議系統目前設有8個會議點,其系統管理中心設在市水務局會商指揮中心,下設7個分會場,能同時實現12個點的多點視頻會議的召開,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我市還建立了以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軟件為核心,集雨水情監測系統、預警系統于一體的山洪災害預警監測平臺,并建有監測站點504個,其中自動雨量站208個,自動水位站279個。自建成以來,該平臺有效發揮了山洪災害防治效益,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通過該平臺發布預警短信3380多條,有效轉移人數870多人,避免傷亡人數160多人,有效減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