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華南首次!東源發現雨痕化石

形成于2億多年前,對研究河源遠古時期氣候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2021-08-23 09:16:52 來源:河源日報

○本報訊 記者 許競楠 通訊員 蔣安春 彭茂洋 黃華樂 近日,粵北文物考古工作站隊員在東源縣雙江鎮探尋菊石化石蹤跡時,在一處山頭意外發現了剝落的石塊上的雨痕化石。據了解,這是雨痕化石在河源乃至我國南方地區首次“現身”。中國地質大學科普專家沈烈駿表示,該發現對研究河源遠古時期氣候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野外探尋的意外之喜

連日來,粵北文物考古工作站隊員前往東源縣雙江鎮增坑村野豬坑自然村,欲撿拾、搜集一些菊石化石。在沿萬綠湖畔進行野外考察時,粵北文物考古工作站隊員黃志青注意到一處山頭剝落的石塊有些特別,上面布滿眾多凸起的“圓點”,遂將這塊石頭完整地帶回河源恐龍博物館作進一步考證研究。

這塊布滿雨痕化石的石塊長43厘米,寬32厘米,肉眼可見嵌在石塊同一平面上有數量不一的雨痕化石,其單個直徑在0.5厘米左右,呈圓形。經中國地質大學地學科普專家沈烈駿鑒定,在石塊上密集分布的“圓點”為雨痕化石。

黃志青介紹,5年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曾到東源縣雙江鎮進行野外考古發掘,并讓他留意河源當地是否有與菊石化石相關的雨痕化石。呂君昌認為,一旦發現雨痕化石的蹤跡,將為科研人員、專家進一步深入研究河源遠古時代恐龍滅絕的古地理、古地質、古氣候環境變化等提供極大便利和重要實物參考。

見證河源遠古大氣圈變遷

市博物館負責人稱,依據現有的資料記載,早在數年前,四川綿陽地區曾有人發現白堊紀時期的雨痕化石,而這次在河源境內萬綠湖畔發現的雨痕化石,目前在河源市乃至我國華南地區尚屬首次發現。

沈烈駿指出,“雨痕”屬于一種沉積構造,它是在遠古的地質年代里,暴雨的雨點打在泥(砂)土上留下的痕跡,當留有雨痕的泥(砂)土隨著地殼下沉,它的上面又被新的沉積物所覆蓋,這些雨痕就被保留下來,再經過長久地質年代的成巖作用,以前留有雨痕的泥(砂)土便變成了巖石。目前根據現場考察和鑒定,此次發現的雨痕化石,形成于三疊紀,距今已有2.5億年至2.03億年的歷史。

“在河源萬綠湖畔固結成巖的石頭中能發現雨痕化石,是極為罕見的。”沈烈駿表示,雨痕化石常形成于干旱或半干旱環境的軟沉積物的表面,此次發現的雨痕化石則是降雨落到湖沼軟泥表面,經雨點降落撞擊并歷經久遠年代而形成。因此,可以推測巖石的原始形成環境為干旱或半干旱,可以預測河源氣候的演變趨勢,這對研究河源遠古氣候演變、大氣圈變遷均有重要意義。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