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做大做強都市經濟 助力高質量發展

2021-02-04 10:46:33 來源:河源日報

■市區新豐江與東江兩岸高樓林立風光美。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并謀劃了一批重點項目,為都市經濟發展描繪了美好藍圖。

現代經濟的增長極是工業和服務業,而這兩者都主要集中于城市。經過努力,在深圳市“十四五”規劃建議和有關發展規劃中,河源已被納入深圳都市圈,中心城區被列為深圳都市圈副中心。

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發展都市經濟,河源時與勢俱備。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謀劃了一批重點項目,為都市經濟發展描繪了美好藍圖,也吸引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關注。

推動形成“一江連兩核”城市發展新空間格局

綠色是河源最鮮明的底色,綠水青山是河源最大的發展優勢和最重要的民生福祉,更是河源全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最大競爭力。市政協委員楊志表示,作為我市“三江六岸”區域城市客廳段的“雙肺”,釣魚臺片區和高鐵新城片區的發展定位都是產城融合。釣魚臺片區位于市中心城區的中部,處于“1+6”空間格局各種功能交會的核心區域,是“現代河源、生態河源”建設先行示范區;高鐵新城片區則位于江東新區的核心區,是粵港澳大灣區東北部樞紐節點、河源市中央商務區、河源市未來的行政中心。

楊志表示,“十四五”時期,河源將高水平推進高鐵新城和釣魚臺片區建設,形成“一江連兩核”的城市發展新空間格局,引領帶動都市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在高標準推進高鐵新城綜合樞紐建設方面,將以高鐵新城、釣魚臺片區作為改變河源未來城市形態的“雙核”,全力推動河源東站站前綜合交通樞紐工程和高鐵新城片區一、片區二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大力推動高鐵新城核心區綜合體等產業項目建設,做好土地儲備管理工作,推動土地高效益開發。優化布局,加快完善商務服務、商貿流通、信息咨詢、教育培訓、多元居住五大功能,采用“TOD+CBD”雙引擎推動的發展模式,構建完善的高鐵經濟產業生態圈。二是在高標準推進中心城區規劃建設方面,持續完善中心城區“1+6”規劃體系,以“三江六岸”為紐帶,提升城市功能、結構、形態。加快釣魚臺片區規劃建設,先行集中開發建設啟動區,加速推進“三橋十路”等市政設施建設,打造集恐龍文化展示、商務辦公、旅游服務、生態居住等功能于一體的“城市客廳”。

打造西片區發展新格局

近年來,市區西片區(高塘片區)的區域經濟得到較大發展,市區西片區產業體系建設緊緊圍繞經濟高質量發展正在穩步提升,轉型升級成效明顯,片區環境不斷優化,發展后勁逐漸顯現。市人大代表李年輝表示,西片區發展的蝶變升級,對促進河源市城市擴容提質和社會經濟發展,加快河源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交通生活圈,助力城市實現新一輪跨越式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在加速河源融入“雙區”建設中,西片區發展將在積極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延伸和功能拓展上起到關鍵作用。

李年輝建議,要加快建設貫通西環路,全面提升城市西片區功能,改善區域群眾的居住出行環境,進一步提高城市的承載力、集聚力和輻射帶動力,全面加快市區向西發展的步伐,打造西片區發展新格局,提升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功能的分工能力。同時,要將該片區市政排污管網建設納入政府重點工作計劃,由政府牽頭成立領導小組,明確相關職能部門的職責,盡快排計劃、定任務,著手設計,審批施工,確保該片區排污管網如期動工建設,為公共安全和提升片區功能提供重要保障。

全方位推進老舊小區改造

發展的目的就是為了改善和保障民生,都市經濟更與民生息息相關。來自源城區的市人大代表吳利娥談到近幾年中心城區的變化感受頗深。她說,近幾年,源城區通過大力開展“百街千巷”綜合整治,完成了約1000條背街小巷的改造,整個市區的市容市貌、基礎設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居住環境得到改善,環境衛生、交通秩序、“六亂”等方面問題也得到好轉,市民的幸福感不斷提升。她希望市、區兩級政府繼續推進“百街千巷”綜合整治工作,進一步優化城市環境。

吳利娥還表示,目前源城區有129個老舊小區,都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造,存在的問題比較多。她建議政府在發展都市經濟的同時,加大對老舊小區的改造力度,實施全方位改造,不斷完善小區功能。

緩解停車難提升城市功能

交通狀況是衡量一座城市幸福指數的重要指標。近年來,隨著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市私家車的數量迅猛增長,市區停車位規劃缺乏超前意識、公共交通網絡和公交工具不健全、現有停車場開放力度不夠等問題,造成市區交通擁堵和停車難問題日益嚴重。

市人大代表潘建斌建議加快建設“城市智能共享停車”平臺,在中心城區的主要道路,包括興源路、大同路、紅星路、新風路、長塘路、環城西路等,實行計時收費停車。同時,要規范停車收費,利用價格杠桿原理,調節停車供需之間的矛盾,提高停車位的使用率、周轉率,緩解停車難、行車難問題。

潘建斌還認為,目前市區大多數企事業單位、住宅小區的停車場對外開放和有效利用不足,造成了資源浪費。對此,他提出了“共享停車”的概念,建議優化整合現有的停車位,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科技手段,將部分企事業單位,特別是學校和住宅小區閑置的停車位共享出來,實行計時有償停放,實現錯峰、錯時停車,通過資源共享,有效利用企事業單位、住宅小區的閑置車位,緩解停車難現狀。

■統籌:本報記者 董偉偉 ■采寫:本報記者 梁驅遠 劉昕 董偉偉 劉永菲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