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河源文化強市建設
■陳明明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新時代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河源作為嶺南文化發祥地之一,文化底蘊深厚。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推動文化強市建設,為河源現代化建設注入強大文化動力。
一、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筑牢文化強市建設的政治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建設文化強市,必須把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貫穿始終,確保文化建設的正確政治方向和發展道路。
(一)強化思想理論武裝。充分發揮市、縣、鎮、村四級宣講體系作用,創新開展“客家山歌唱理論”“圍屋講堂”等特色宣講活動,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建強用好“學習強國”河源學習平臺,整合線上線下資源,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理論傳播矩陣。加強理論研究闡釋,推動本地高校、黨校、社科聯等圍繞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河源實踐設立專項課題,發揮市客家文化研究會、市紅色文化研究會、河源職業技術學院紅色文化研究院等作用,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二)壓實意識形態責任。健全分析研判、督查考核、責任追究等工作機制,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體系。加強意識形態陣地管理,把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黨管互聯網落實到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面。完善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深入開展“清朗”系列專項行動,營造清朗網絡空間。強化風險防控,建立意識形態領域風險清單和應對預案,堅決守住意識形態安全底線。
(三)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精心組織重大主題宣傳,講好河源故事、傳播河源聲音。深化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格局。創新理論宣講方式,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進黨校、進課堂,在市級媒體平臺開設專題專欄,在公共文化場所設置文化展示區,增強理論宣傳的感染力、影響力。創新輿論引導方式,增強輿論引導的針對性、實效性,提升全媒體時代輿論引導能力。
二、堅持“以文化人”“以文塑旅”“以文育城”,激發文化強市建設的內生動力
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讓人民群眾在文化滋養中增強精神力量、提升生活品質。
(一)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廣泛開展“強國復興有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群眾性教育活動,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深入實施“善行河源”道德建設工程,持續開展“河源好人”等評選活動。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提質增效,打造“15分鐘文明實踐圈”,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深化“傳承紅色基因”系列教育活動,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打造文旅融合新場景、新業態。推動文化旅游與農業、體育、康養等產業融合,實施“樂游河源”品牌提升行動,推出“紅色研學”“非遺體驗”“生態康養”等精品線路。對“客家山歌”“紫金花朝戲”“追龍民俗”“龍川雜技”“萬綠湖開漁節”等地域文化品牌進行場景再造、內容改編、人物重塑、數智應用和客串演繹,把歷史故事轉化進現實生活、消費體驗和網紅傳播。發展夜間文化和旅游經濟,培育“夜游萬綠湖”“夜賞客家戲”等夜間消費新場景。
(三)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布局。優化“市—縣—鎮—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探索建設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續開展“送戲下鄉”“非遺進校園”等品牌活動。推動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提質增效,實現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結合龍川新城規劃建設,高標準配套文化設施,打造具有示范效應的新型文化空間集群。
三、堅持文化賦能,構建文化強市建設的特色路徑
文化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要充分發揮文化賦能作用,促進文化與經濟、社會、生態建設深度融合,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
(一)推動特色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資源,實施“文化+”融合發展行動。加強客家文化資源保護,積極申請創建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加強紅色資源保護利用,推進阮嘯仙紀念館等紅色遺址修繕提升,打造“紅色記憶”示范帶。擦亮“中華恐龍之鄉”品牌,推動恐龍文化開發和產業轉化。挖掘水庫移民文化內涵,講好新豐江水庫建設感人故事。加強民俗文化保護傳承,建立非遺名錄體系,推動傳統工藝振興。
(二)打造歷史文化項目標桿。實施“秦漢文化復興工程”,高標準打造龍川佗城“秦漢嶺南第一古鎮”,建設南越王文化展示區、秦漢風情街等項目。推進“嶺南古邑”保護開發,實施龜峰塔、南園古村等重點文物修繕工程。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推動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打造太平古街、下城老街等歷史文化街區。推動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做好恐龍遺址、趙佗遺址等考古發掘和研究闡釋工作。
(三)創新文旅融合推廣模式。實施“電影+”推廣行動,支持顏氏文化、陽明文化等領域的本土題材影視創作,打造影視拍攝基地。開展“話劇+”演藝計劃,挖掘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等紅色題材,打造沉浸式紅色話劇體驗。推進“小說+”創作計劃,組織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出一批反映河源變遷的文學作品。發展“音樂+”品牌建設,提升萬綠湖畔音樂季、客家山歌大賽、原創音樂節等活動的參與度和知曉率,創作傳唱城市主題歌曲。培育“節慶+”經濟,提升客家文化旅游節、萬綠湖騎行節、萬綠湖國際馬拉松等活動的影響力。加強“文創+”開發,推出具有河源特色的文創產品,提升文化附加值。
四、堅持創新引領,激發文化強市建設的發展活力
創新是文化繁榮發展的不竭動力。要深化文化領域改革創新,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
(一)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完善文化宏觀管理體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文化市場營商環境。推進國有文化企業改革,增加文化特色元素,增強企業發展活力。創新文化投融資機制,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文化建設。健全文化經濟政策,落實文化產業扶持政策,培育壯大文化市場主體。完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體制,提升執法監管效能。
(二)推動文化數字化發展。實施文化數字化戰略,建設河源文化大數據體系,打造文化數字服務平臺。推動傳統文化業態數字化轉型,發展數字出版、數字演藝等新業態。促進數字技術與文化創作生產傳播深度融合,培育多維互動、云演藝等新型文化體驗。加強數字文化內容建設,開發具有河源特色的數字文化產品。完善數字文化基礎設施,提升文化機構數字化服務水平。
(三)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實施文化名家培養工程,建立文化人才庫,培育本土文化領軍人才。加強基層文化人才培訓,提升文化工作者專業能力。創新人才引進機制,采取柔性引進等方式吸引高層次文化人才。健全人才激勵機制,設立文化發展突出貢獻獎,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加強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壯大文化工作力量。
(作者單位:中共河源市委黨校)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