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評論

城鄉融合關鍵在“融”

2025-04-21 09:59:59 來源:南方日報

■危旭芳 周鈺政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指出,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我國14億多人口,9億多在城鎮,近5億在鄉村。如何處理工農城鄉關系,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答題。

城鄉關系是人類社會發展中最基本的關系之一,是一定社會條件下政治關系、經濟關系、階級關系等諸多因素在城市和鄉村中的集中反映。從“統籌城鄉發展”到“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再到“城鄉融合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不斷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尋求城鄉關系最優解。城鄉融合,關鍵在“融”。要始終堅持系統思維,找準城鄉融合發展的最大公約數,推進規劃建設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要素配置一體化、生態環保一體化、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全面提升城鄉居民特別是農村居民的生活品質。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持續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繪就城鄉融合共富新圖景。

以規劃建設一體化推進縣鎮村布局優化與協同發展

創新城鄉一體國土空間規劃工作機制。堅持先建機制、后建工程,以主體功能區定位為引導,通盤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布局、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健全城鄉一體的國土空間規劃管理制度,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促進鎮村聯動,避免村莊規劃“就村論村”“單打獨斗”。

因地制宜探索城鄉空間融合發展路徑。科學劃分縣鎮村類型,立足不同地域定位制定實施差異化發展目標,推動差異化、品質化和特色化發展。以“統一底圖、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平臺”為原則,構建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信息系統,完善“省—市—縣—鄉—村”逐級實時聯動和傳導機制。

注重規劃建設實施效果管控。突出“量化總規”,厘清部門職責,強化部門協同,不斷完善“規劃—建設—運管”全過程閉環管理機制,并根據發展和需求變化及時動態調整,提高規劃實施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同時,加強規劃的評估和反饋,建立考核和激勵機制,提升公眾對規劃編制、實施全過程的參與度。依托“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公眾評”,建立權責一致的督察機制,不斷提高規劃實施的質量和效益。

以基礎設施一體化推進城鄉設施共建共享與互聯互通

以縣域為整體推動水電氣路網等一體化布局。優化城鄉道路、供水、供電、信息、廣播電視、安防監控、防洪和垃圾污水處理、殘疾人無障礙等設施布局和一體化設計。統籌規劃重要市政公用設施向城市郊區鄉村和規模較大中心鎮延伸。健全分級分類建設投入機制,明確鄉村基礎設施的公共產品定位,構建事權清晰、權責一致、省級統籌、市縣負責的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機制。

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數字“算力”提升城鎮“腦力”,推進數字技術與農村生產生活深度融合。推動5G網絡城鄉全覆蓋,統籌做好鄉村信息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改造整治、管理維護,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服務平臺、現代農業氣象觀測網等,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化配置,不斷提升群眾幸福感。

健全縣鎮村基礎設施產權管理制度。通過統一管護機構、統一經費保障、統一標準制定等方式,推進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管護資源、模式逐步向農村延伸。加快農村基礎設施產權制度改革,鼓勵社會資本和專業化企業有序參與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

以要素配置一體化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與雙向流動

促進人才與鄉村的雙向奔赴。處理好“進城農民市民化”與“下鄉市民村民化”的關系,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建立健全人才進縣下鄉激勵機制,吸引各類人才返鄉入鄉創業興業。打造有別于傳統農村的生活方式和創業方式,留住原鄉人、喚回歸鄉人、吸引新鄉人,以“人來、村活、業興、文盛”不斷提升鄉村發展的人氣、活力與水平。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堅持既“穩”又“活”推進農村“三塊地”改革。鼓勵探索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具體實現形式,通過置換轉讓、有償退出等方式,整合利用騰退宅基地和碎片化集體建設用地。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出租、出資、入股、轉讓、抵押等制度,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機制,逐步實現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

構建縣域信用體系。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信用數據庫,搭建政銀企對接服務平臺。支持以市場化方式設立省級城鄉融合發展基金。創新為農服務金融產品,探索符合農村實際的新型農村合作金融。完善農村金融風險防范處置機制,探索工商資本與村集體合作共贏模式,強化工商資本入鄉事中事后監管。

以生態環保一體化推進城鄉環境重塑與生態共治

打造高品質城鄉共美生活圈。加快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深入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行動等,打造城鄉協同的美麗家園。以森林城市創建和森林城鎮、森林鄉村建設為載體,因地制宜推進林網、水網、路網“三網”融合,協同構建“推窗見綠、出門見景、林城相依、陸海相連、人景相融”的高品質城鄉共美生活圈。

提升城鎮污水治理水平。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突出特色,將人口相對集中、城鎮周邊的農村生活污水納入市政管網統一處理,在人口分散的自然村推廣低成本、易維護、資源化、可循環的生態處理技術。

健全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以縣為單位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完善縣鎮村三級設施和服務,推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與資源化處理利用,建設農村有機廢棄物綜合處置利用設施。

以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推進城鄉標準統一與制度并軌

以精準治理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縮小城鄉差距,不能簡單看作是經濟增長速度的差距,而要更多關注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差距,加快補齊農村短板。要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對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示范項目給予優先保障,加大農村居民在基本養老、醫療、教育等方面的保障,不斷建立健全有利于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的體制機制。

不斷縮減城鄉基本公共產品的配置落差。城鄉融合不是城鄉一樣化、居民收入同等化,而是城鄉居民生活質量等值化。要推動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一體化、城鄉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城鄉政務服務一體化,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健全包括城鄉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機制、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城鄉社會保險體系、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城鄉網格化管理體系和城鄉便民服務體系等在內的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并軌。

總之,要立足互促共融大視野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聚焦“硬聯通”“軟銜接”“深融合”,從權利共享、經濟共富、文化共融、社會共建、生態共治等方面,持續深化城鄉聯動與分工協作,不斷完善聯農帶農惠農利益聯結機制,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促進城鄉整合重塑、融合共生、攜手共富。

[來源:《南方日報》;作者單位:中共廣東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BJY141)階段性成果]

    上一篇:深刻理解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原理性貢獻
    下一篇:沒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