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區教育幫扶工作需把握好幾個關系
■林欣 饒文穎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石,推動欠發達地區教育發展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關鍵環節。黨的二十大為教育事業發展指明方向,明確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教育均衡發展在城鄉融合中的重要性。在廣東省的發展規劃里,提升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區教育水平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任務。盡管廣東省積極推進相關教育行動,但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區教育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如河源市存在城鄉學校布局不均衡、辦學條件差、師資不穩定、課程與教學管理存在缺陷、特殊群體關愛不足等問題,嚴重制約當地教育、人才培養及經濟社會發展。因此,深入剖析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區教育幫扶關鍵問題并探索策略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在幫扶過程中,需把握好以下四組關系。
第一,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的關系。頂層設計是基于地區整體發展戰略,綜合多方面因素,對教育幫扶的目標、任務、資源配置、實施步驟等進行全面系統規劃,為幫扶提供方向指引和宏觀指導,確保系統性、連貫性和前瞻性。實踐探索則是各地依據自身教育實際,將頂層設計轉化為具體行動,因地制宜嘗試各種方法和途徑,探尋適合本地教育發展的有效模式,是將理論轉化為成果的關鍵環節。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在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區教育幫扶中,兩者的互動關系顯著。例如,河源市各縣(區)制定優化城鄉學校布局規劃,這是頂層設計的體現。實踐中,鄉村學校結合自身困境探索發展路徑,例如合并資源、打造特色學校等,既符合宏觀方向,又解決實際問題。
為實現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協調發展,首先,要深度融合專家調研成果與頂層設計。專家團隊憑借專業優勢深入調研后能精準判斷粵東西北地區教育現狀等情況,省級教育部門應組織專題研討,邀請專家深入分析各地教育資源差異,讓學校布局規劃和師資隊伍建設規劃更貼合實際,增強科學性與精準性。其次,各地要圍繞頂層設計開展實踐,即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需深入研究專家報告并結合本地實際制定詳細可行的實踐方案,同時加強與專家團隊溝通協作,建立常態化交流機制,遇到問題及時溝通,以此確保實踐探索方向正確、方法有效。最后,建立基于專家評估的動態調整機制。專家團隊需定期全面評估各地教育幫扶實踐并根據結果調整頂層設計和實踐策略。比如,發現學校硬件建設問題時及時調整資源分配和支持策略,發現良好實踐探索則及時總結推廣。通過這一系列舉措優化頂層設計和實踐探索,推動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區教育事業進步。
第二,短期成效與長期可持續的關系。短期成效是在短時間內通過幫扶使教育狀況明顯改善,如學校硬件設施和教師教學方法的初步改進,具有直觀性和即時性,能增強各方對幫扶工作的信心。長期可持續發展關注教育系統長遠和整體提升,致力于構建完善教育體系,涵蓋師資培養、教育管理、教學方法創新等,追求教育質量提升、公平實現以及與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為更好協調短期成效與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一方面,省級教育部門在政策引導和規劃制定上,要結合粵東西北地區整體情況與各地實際差異,制定科學合理的政策和規劃。明確短期(1—3年)在保障基本教學需求基礎上,針對當地教育短板提升硬件設施水平和教師基礎教學能力,如為教學設施薄弱地區設定1年內更新補充基本教學設備、2—3年內優化校園基礎設施建設的目標;對于長期(5—10年)發展,制定構建完善教育信息化體系等教育現代化建設目標,并建立政策動態調整機制,根據各地發展和新問題及時優化政策規劃內容。另一方面,在資源投入與管理上,要建立多元化資源投入機制,加大省級財政投入并向薄弱地區和關鍵領域傾斜,如設立專項基金支持農村學校信息化建設和師資培訓,積極引導社會資本通過稅收優惠等方式參與幫扶;同時,加強教育資源統籌管理,建立資源分配動態調整機制,根據學校需求和使用情況合理調配資源,避免閑置浪費,定期評估教學設備使用率并及時調整配置。
第三,政府主導與多元參與的關系。政府主導是指政府在教育幫扶政策制定、資源調配、統籌規劃和監督管理等方面發揮核心引領作用,確保幫扶工作與國家方針政策一致,推動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多元參與強調的是企業、高校、社會組織、家長等各方共同參與,整合社會資源,豐富幫扶形式和內容,彌補政府局限。政府主導與多元參與相輔相成。
為促進政府主導與多元參與協調發展,政府應加強政策引導和制度建設。制定完善的教育幫扶政策體系,明確各參與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為多元參與提供清晰的政策指引。設立專項獎勵基金,對積極參與教育幫扶且成效顯著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如稅收優惠、榮譽稱號等,提高社會力量參與的積極性。完善監督評估機制,確保參與主體的行為符合教育發展需求和規范。搭建多元參與的協作平臺至關重要。政府牽頭建立教育幫扶信息共享平臺,整合各方資源和需求信息,促進參與主體間的溝通與合作。例如,在平臺上發布學校的物資需求、師資培訓需求等信息,方便企業、高校等精準對接。組織定期的交流活動,如教育幫扶洽談會、經驗分享會等,增進各方了解,推動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鼓勵成立教育幫扶聯盟,由政府、企業、高校、社會組織等共同參與,形成常態化合作機制,共同解決教育幫扶中的難題。
第四,硬件建設與內涵發展的關系。硬件建設指學校基礎設施、教學設備、信息化設施等物質層面建設,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條件。內涵發展聚焦教育質量、師資隊伍素質、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校園文化等軟實力層面提升,注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等,是教育的核心追求。
為實現硬件建設與內涵發展協調統一,應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在制定教育發展規劃時,充分考慮二者的相互關系并納入同一體系。根據學校的發展定位和教育教學需求,合理確定硬件建設的規模、標準和重點,同時明確內涵發展的目標、任務和路徑。在規劃新建學校時,不僅要規劃好教學樓、實驗樓等硬件設施的建設,還要同步規劃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建設等內涵發展項目。加強硬件建設與內涵發展的統籌管理也很重要。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或協調機制,負責統籌硬件建設和內涵發展工作。在硬件設施建設過程中,充分征求教師、教育專家等的意見,確保硬件設施符合教育教學的實際需求。在內涵發展方面,根據硬件設施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教學活動和課程設置,提高硬件設施的利用率。在配備實驗設備時,與課程改革相結合,根據實驗教學的需求進行配置,避免設備閑置。持續提升教師隊伍素質是實現兩者協調發展的關鍵。加大教師培訓力度,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開展針對硬件設施使用的專項培訓,使教師能夠熟練掌握各種教學設備的使用方法,充分發揮硬件設施的作用。鼓勵教師參與課程改革和教學創新,根據硬件設施的特點,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利用多媒體設備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區教育幫扶是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和家庭等各方共同努力。只有正確把握和處理好這四組關系,才能實現教育幫扶工作的高質量推進,為該地區培養更多優秀人才,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讓教育公平的陽光照亮每一個角落,書寫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區教育事業的新篇章。
(作者單位:廣東技術師范大學)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