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打造“綠富雙贏”河源樣板
努力做好粵北山區發展示范
■丘苑丹
市委八屆七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探索各種新辦法、新路徑,著力打造“綠富雙贏”河源樣板。站在新起點,河源要干出新氣象、實現新發展,綠色崛起是重點和關鍵。發展具有河源特色的綠色產業,著力打造“綠富雙贏”河源樣板,是加快河源綠色崛起的關鍵所在,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增進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綠富雙贏”的現實意義
打造“綠富雙贏”河源樣板,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是河源最亮麗的底色,生態是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優勢。河源生態環境優美,自然資源豐富,打造“綠富雙贏”河源樣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023年河源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大力開展綠美河源生態建設“六大行動”,全市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城鄉一體、綠美改造、綠美保護地提升、古樹名木保護、愛綠植綠護綠均取得優異成效,生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打造“綠富雙贏”河源樣板,是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體現。河源以森林城市創建和森林城鎮、森林鄉村建設為載體,通過不斷改善城鄉生態環境,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綠化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協同構建“林和城相依、林和人相融”的高品質城鄉綠美生態環境,讓群眾擁有更多、更普惠、更可持續的綠色福祉。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推進森林城市創建和森林城鎮、森林鄉村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以“繡花功夫”推進城市建設,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促進城市品質提升,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城市;以城鄉融合推進鄉村振興,積極推進鄉村綠化工程,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水平,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得以改善。
二、深化資源利用,努力激發綠色產業的發展動能
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努力推動增綠富民。河源要堅持“以綠為核心”“綠了自然就美”的重要原則,圍繞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積極探索轉化路徑,深入挖掘綠美河源生態建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價值,通過持續發展林下經濟,強化政策支持、優化要素流轉,不斷打造特色品牌,促進林下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在保護、培育森林資源的基礎上實現“綠富共贏”。
大力做好水經濟文章,努力提升生態效益。河源水資源豐富且優質,擁有華南地區第一大人工湖——萬綠湖,廣東第二大水庫——楓樹壩水庫。在守護“一湖清水”的前提下,加快培育百億級水飲料及食品產業,著力打造全國食品飲料產業發展示范園區。要通過構建綠色產業體系,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將水飲料及食品產業發展納入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進一步吸引國內外知名產業企業進駐河源,加快推動水飲料及食品產業集群發展。
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努力賦能經濟發展。要繼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旅游經濟提質賦能。一是要推動景區“熱”度持續上升,讓旅游市場活躍以及產品不斷提質、服務優化升級,努力為旅游經濟持續向好創造條件。二是要積極推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在原有1個國家級、3個省級森林康養基地的基礎上,繼續推進森林康養基地創建工作,努力把萬綠湖風景區創建成國家5A級旅游景區、巴伐利亞莊園打造成優質康養基地。三是要加快鄉村民宿、休閑健身等生態旅游項目的深度開發,全力推動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全面促進旅游增收、就業穩定、民生改善,加快實現“綠富共贏”。
三、聚焦共同富裕,大力夯實“綠富雙贏”的措施保障
注重建章立制,織好“護綠制度化”網絡。重點要貫徹落實好《關于貫徹〈中共廣東省委關于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的實施意見》,落實好綠美河源生態建設、森林質量精準提升行動等實施方案,一方面通過優化調整能源結構,給予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一定的政策傾斜;另一方面,要保障企業轉型升級,保障資金鏈平穩有序,深化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提高科創成果市場轉化率。加大監督管理力度,推動相關部門與廣大群眾形成合力,在拓寬群眾監督舉報渠道的同時,加大對違規行為的共同監督,嚴厲整治違規行為。
注重生態轉化,做強“綠色經濟化”文章。一是要大力發展基于綠水青山生態優勢的優質綠色產業,深挖山水資源的潛在價值,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創造更多“綠富共贏”的創新實踐成果。二是要壯大綠色低碳產業,形成綠色經濟新動能和可持續增長,顯著提升經濟社會發展質量效益。三是要完善綠色發展市場機制,促進機制體制創新,提升企業綠色生產能力,助推企業綠色轉型升級。四是要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拓展可持續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路徑,拓寬“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化的渠道。
注重共治共享,激發“愛綠全民化”熱情。要高度重視生態文明意識的宣傳和培育,全市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通過舉辦各類生態文明主題活動,引導群眾、企業、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到生態保護中,把保護生態轉化為全體人民的普遍共識和自覺行動,把綠色發展理念有力貫徹到社會實踐之中,做綠色發展的踐行者。要加快形成政府主導、市場參與、群眾共建共治共享的體制機制,不斷提升公眾對生態文明的認識和參與度,形成良好的生態文明氛圍,讓人們共享綠色發展成果。
(作者單位:中共河源市源城區委黨校)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