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構建河源特色現代化產業體系
■李龍英
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圍繞推進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亮思路謀舉措。省委書記黃坤明強調要奮力建設一個靠創新進、靠創新強、靠創新勝的現代化的新廣東。可見,推進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我們推動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新導向。
產業強則經濟強,產業興則百業興。河源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與粵港澳大灣區相比,我市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還存在技術創新不足、創新產業基礎薄弱、高端技術人才缺乏等突出問題,面臨“進有空間、退無后路”的發展壓力。黃坤明指出,廣東抓住科技創新發展機遇的緊迫感,他認為“抓住了機遇,我們就能實現換道超車、后發崛起;錯失了機遇,我們的差距可能被進一步拉大,又將在不利的位勢徘徊”。對河源來說,如何抓住機遇,利用大數據等新興技術賦能產業轉型升級,改變落后發展形勢實現彎道超車,是我們亟待深入思考的問題。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現代農業為基礎、先進制造業為主干、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立足河源實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
大力培育發展先進制造業
提高產業“含新量”
“含新量”的“新”,是指新型工業化。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是實現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抓手,是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河源重點打造電子信息、水飲料及食品、先進材料、機械與模具“1+3”千億級百億級產業集群。同時,產業轉型步伐加快,2023年全市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28家,成功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家、省級“創新型中小企業”84家,完成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434家,推動101家企業開展技術改造,產業生產效率和科技含量不斷提升。接下來,河源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經濟生活圈”的區位優勢和生態、土地等資源優勢,借力大灣區外溢效應,為河源經濟騰飛壯大實體經濟家底。一是建強園區平臺,完善園區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著力打造企業集中、產業集聚、資源集約的特色化、專業化園區,集中各縣域資源做強做大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二是通過“飛地經濟”“反向飛地”“以投帶引”等方式吸引資金、技術、人才落戶,以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借力粵港澳大灣區高新技術和人才資源,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三是充分發揮主導產業集群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通過以商引商、以鏈招商、聯合招商等方式,積極引進、培育與“1+3”集群產業相銜接的上下游企業,著力推進產業鏈補鏈延鏈強鏈,帶動建設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資源深加工的新型工業項目。
大抓現代農業產業發展
提高產業“含綠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河源作為廣東生態發展區,綠色是發展的基石,更是發展的優勢。河源大力發展農業產業,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比如,與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建立了全省規模最大的無人農場,成功打造成廣東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和智能化融合發展的樣板。但也要看到河源農業產業發展還存在農業產業鏈條較短、農業生產方式較為粗放、農業基礎設施有待提升、農業研發投入不足、農業創新平臺較少等問題。接下來,要加大力度推廣運用物聯網、大數據、通信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推進農業產業振興,形成新質生產力。一是做好“土特產”文章。加大農產品研發力度,進一步挖掘利用農產品價值。在挖掘利用農產品附加值方面,河源有成功的案例,比如,紫金縣創造性地用小綠葉蟬咬過的茶青,制作成了獨具特色的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等茶類,打響“紫金蟬茶”品牌,品牌價值超35億元。要加強與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打造農業科研平臺,進一步提升特色農產品附加值。二是打通農產品上行通道。在市級層面建立農產品營銷網絡平臺,集中推廣全市特色農產品。同時,大力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通過直播帶貨、線上團購、專人配送等線上電商線下物流相結合的發展方式,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三是加快建設農業產業集群。加快建設跨縣域的油茶、林下種植養殖等特色產業集群,深入推進產業綠色低碳發展。通過“互聯網+”將區域內和跨縣域分散的小農戶組織起來,組建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形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催生更多農業產業新業態,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增添新活力。
有效推動商文旅體農產業提檔升級提高產業“含數量”
近年來,全國各地文旅產業發展如火如荼,從2023年初的淄博燒烤到年尾的“爾濱”旅游,多地充分利用“數字+”“網絡+”方式推動文旅“出圈”,打開文旅市場“流量密碼”。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后花園”,河源憑借豐富的山水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人文歷史,大力發展文旅產業。2023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數1010.64萬人次、同比增長75.9%;現旅游總收入108.99億元、同比增長162%,文旅產業成為河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重要支柱產業。在全國各地文旅產業“競相齊放”的形勢下,河源如何推進文旅產業“突圍”,以新質生產力引領文化旅游業快速發展是一個需要探討的重要問題。一要加強文旅資源統籌規劃。要對文化資源進行科學的統籌規劃,借鑒贛州、梅州等周邊城市經驗,著力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展示區,下大力氣打造具有河源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綜合體,比如可以建設東江文明起源地博物館、趙佗文化展覽館等。用創新科技推進旅游設施提檔升級,廣泛運用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場景等新技術加深游客對客家文化、恐龍文化、趙佗文化等的沉浸式體驗。二要打造商文旅體農產業平臺。線下舉辦以河源各類文化為主題的高質量文旅消費活動,比如舉辦客家美食文化周、紅色文化打卡活動等,吸引市內外游客。線上開發建設數字河源文化博物館,打造可逛可購、不打烊的“云、網、端”文旅系統,推出線上線下集市,實施文創產品進景區、進商圈。三要創新文旅內容供給。加快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培育文化創意、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等新興產業,加快推進一批新興業態發展,構建全省文化產業鏈條,擴大文化產品供給。深入挖掘“中華恐龍之鄉”“客家古邑”“中國革命策源地之一”等文化資源的內涵,打造河源特色文化旅游IP。精心設計一批具有吸引力的文創產品,用文創力量活化非遺資源,變非遺為時尚為潮流。
(作者單位:中共河源市委黨校)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