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探索“綠富”雙贏有效路徑
■肖小愛
市委八屆七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善于持續創新,積極探索各種新辦法、新路徑,著力打造“綠富雙贏”河源樣板。這是河源錨定全省大力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目標任務、扛起推動河源加快實現綠色崛起使命擔當的重要部署安排。我們要緊扣省委“1310”具體部署和市委“138”具體安排,強化生態保護,積極探索“綠富雙贏”有效路徑,持續提升綜合效益,推動河源從“綠”的樣板向“綠富”雙贏的樣板躍升。
一、向綠而行,持續創造高品質生態環境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強調,要堅持綠色發展,一代接著一代干,久久為功。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持續提升發展‘含綠量’‘減碳量’‘含金量’”“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河源是廣東省重要生態屏障和粵港澳大灣區重要飲用水源區,生態區位重要、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重大。省委書記黃坤明到河源調研時要求,要打造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河源樣板。這為在更高起點上推動河源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確要求。
在河源,綠色發展理念始終貫穿著發展建設的全過程。近年來,從打造“廣東綠谷”,把河源建設成為全省綠色發展的示范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排頭兵,到奮力推動河源加快實現綠色崛起,歷屆市委市政府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高標準守牢生態屏障,聚焦“綠起來”,創造了高品質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綠色空間。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全市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排名全省前列,全市地表水國考斷面水環境質量持續排名全國前列,新豐江水庫、東江河源段水質分別達到國家地表水Ⅰ類、Ⅱ類標準;生態綠色空間持續擴大,森林蓄積量、生態公益林面積、自然保護地總面積等在全省排名前列。接下來,要繼續大力度、強措施做好鐵腕治污、推進植樹增綠、環保基礎投入等各項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力爭高品質生態環境和生態綠色空間持續領跑全省。
二、向富求變,深刻把握當前發展大勢
護一方生態,促一方經濟,富一方百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說到底是為了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富裕但環境退化不是我們的追求,山清水秀但貧窮落后同樣也不是我們的目標。近年來,河源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努力把自然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綠色發展優勢凸顯。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面對“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等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全市經濟規模持續擴大但經濟增長內生動力還需進一步增強、結構還需進一步優化,高質量發展還面臨不少的問題與挑戰。2023年前三季度,河源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36.40億元,同比增長4.5%,與全省前三季度增速持平;從總量看,河源地區生產總值約占全省的1%;從結構看,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低于全省約3.5個百分點。市委八屆七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深刻把握“進有空間、退無后路”這個基本市情,在把握大勢中掌握主動、在認清競爭中追趕超越、在搶抓機遇中奮勇爭先。因此,我們要深刻把握“兩個大局”相互交織下的發展大勢,全面分析河源綠色發展的優勢和短板,勇于創新、敢于突破,找準發力點,向富求變,在戰勝風險挑戰、突圍激烈競爭中加快實現綠色崛起。
三、“綠富”雙贏,積極探索有效路徑
實現“綠富”雙贏,創新是關鍵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絕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著力打造“綠富”雙贏河源樣板,要結合河源的自然稟賦、生態資源、地理區位等實際情況,持續創新、搞出特色、取得成效。
一要在提升“綠富”價值上多出實招。充分依托市場,發揮市場資源配置導向作用,促進要素流通,降低生產和交易成本,拓寬生產經營渠道,促進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價值增值。持續挖掘歷史悠久、具有河源特色且質量有保證的農特產品,繼續推動和支持更多的農特產品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提升和平獼猴桃、連平鷹嘴蜜桃、東源板栗、紫金春甜桔等河源特色農產品品牌價值。深入挖掘河源綠水青山蘊含的獨特生態涵養、文化體驗、生態教育等潛力空間,提升生態產品的創新力,如將“客家文化”“恐龍文化”“溫泉文化”等河源獨具優勢的歷史文化生態資源,與時下熱門的“露營+”“研學+”“親子+”等生活體驗方式結合起來,打造更多的網紅打卡點。
二要在發展“綠富”產業上多增實效。緊抓省委省政府推動產業有序轉移機遇,持續發展壯大當家產業,推動電子信息、先進材料、機械與模具等產業全產業鏈優化升級,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積極開展項目招引;繼續發揮水飲料及食品產業在生態發展區領先發展優勢,深入實施產業扶持系列政策措施,利用水產業園等平臺載體,加速積蓄產業動能、壯大產業集群。依托河源燈塔盆地農高區和現有19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和帶動,加快發展生豬、茶葉、蔬菜、水果、絲苗米等優勢農產品產業,大力發展油茶、竹等林木產業,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推動優勢特色農業產業提檔升級。緊扣當前人民群眾對休閑、體驗式旅游新需求,立足河源生態環境與生態資源,豐富康養、教育、體驗等生態服務功能,大力發展特色康養基地、鄉村民宿和休閑小鎮,促進全市文化旅游業提質增效、高質量發展。
三要在轉化“綠富”機制上多探新路。積極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踐,先行探索建立GEP核算指標體系,從標準規范、實踐應用等多方面建立完善機制體系,讓生態產品價值充分反映現實需求,為綠水青山科學“定價”;積極構建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行業市場交易平臺,推動林業碳匯、土地經營權、林權、水域使用權、排污權等交易;加強對生態資源的分配、規劃和管理,強化配套制度建設和保障,在符合規范的前提下,拓寬生態產品融資渠道,擴大綠色產業信貸政策覆蓋范圍,推動綠水青山加速“變現”。
(作者單位:中共河源市委黨校)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