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強縣促鎮帶村 打造城鄉融合發展河源樣板
■伍雪玲
市委八屆七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敢于深化改革,全面推進強縣促鎮帶村,著力打造城鄉融合發展河源樣板。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是破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抓手。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現狀,是短板所在也蘊含發展潛力和后勁。農村是巨大的消費市場、要素市場,若能突破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城鄉資源要素循環流動,能夠釋放出可觀的改革紅利,有利于構建新發展格局、暢通國內大循環、拓展發展空間。
近年來,我市城鄉發展均實現了大跨越,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較大,2023年上半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為1.59倍。要加快實現綠色崛起,最繁重最艱巨的任務依然在農村,要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支持力度,切實解決農村發展的關鍵問題,在此基礎上推動城鄉一體化、打造城鄉融合河源樣板。
一、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要抓好縣鎮村經濟發展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經濟發展是基礎,要結合縣鎮村資源稟賦優勢,制定差異化的產業發展規劃,全面推進縣鎮村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推動縣域承接產業轉移。要充分發揮河源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和各縣(區)省級產業轉移園等優質平臺作用,加強產業園區建設、增強產業配套能力,打造一批高水平產業承接載體,通過主動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實現跨越式發展。二是推動鎮村農業現代化發展。鼓勵運用先進農業技術及設備,實現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借助電商平臺,打造農產品銷售到戶的現代化經營銷售模式。同時,推動農業向后延伸,向產后加工、流通、餐飲等環節延伸,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完整產業鏈,實現農產品增值,提高農業綜合收益。三是推動產業融合發展。依托農村綠色生態資源,挖掘農業多元價值,推動農業與鄉村旅游、科普教育、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各類休閑農業新業態,拓寬農民收入渠道。
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要暢通城鄉生產要素流動
城鄉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各種生產要素的支撐,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要健全完善生產要素流動體制機制,尤其要促使人才、資本等要素有效流向農村,為農村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支撐。一是推動人才流向農村。建立健全人才服務農村機制,通過技能培訓下鄉的方式培養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會經營的職業化農民,通過政策激勵、服務保障、培養鍛煉等多種手段,吸引更多的務工農民、大中專畢業生、科技能人、企業家等各類群體返鄉入鄉,為農村發展提供智力支撐。二是推動資本下沉農村。要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形成財政、銀行、保險、擔保“四位一體”的支農資金保障體系。一方面鼓勵社會閑散資金投入農業生產,通過普惠金融、財政資金引導等形式,激發社會資本參與農村發展的動力。另一方面,深化改革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加強風險控制能力,創新信貸產品類別,降低農民借貸門檻,為農業生產、農民借貸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加大對農業投資的支持;健全農業保險制度,推動政策性保險向農業傾斜。三是完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在確保農業安全、保障農民利益的前提下,推動農村土地要素市場化,尤其是要健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管理,建立同權同價、流轉順暢、收益共享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同時扎實推進土地綜合整治,盤活利用閑置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三、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要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
強化政府主體責任,推動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基礎設施作為城鄉之間的連接紐帶,有助于推動城鄉經濟的持續增長,應以農村為重點,按照城鄉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經營與統一管理的要求,努力推動實現城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共建共享。一是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推動城鄉交通、供水、電網、通信、燃氣等基礎設施同規同網,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硬件環境。二是加快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彌合城鄉數字鴻溝,為農村發展提供完善的網絡設施與信息服務。
四、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要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
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城鄉教育、醫療、社保等方面走向標準統一、制度并軌。教育方面,建立城鄉統一的教育保障機制,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有效供給,使農村學生享有與城鎮同等的教育資源。醫療衛生方面,以推動醫療服務城鄉全覆蓋為出發點,改善農村醫療設施、醫療人才不足的情況,加大農村衛生室建設,提高農村醫療服務水平。社會保障方面,統籌城鄉社會保障水平,加快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期的努力和堅強的組織保障。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要一手抓縣鎮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一手抓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更要破除制約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城鄉要素循環流動、基礎設施同規同網、公共服務普惠共享。
(作者單位:中共河源市委黨校)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