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高校創新弘揚河源紅色文化
■張偉東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工作的主陣地,在紅色文化整合、轉化、傳承、發揚上具有重要責任。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加強大學生的紅色文化教育,弘揚紅色基因是當前高校教育的應有之義和重要內容。紅色基因是寶貴的精神財富,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養,對青年人才成長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滲透力。新時代,只有大力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才能更好地滋養大學生的“拔節孕穗期”,引導莘莘學子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之中。
一、豐富獨特的河源紅色資源具有重大價值
河源擁有非常豐富的紅色文化,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珍貴的紅色資源。河源有中國革命史上著名的“東江三杰”——阮嘯仙、劉爾崧、黃居仁;有全國最早的一批縣級紅色政權——紫金縣人民政府;周恩來、彭湃、徐向前、葉劍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河源領導過革命斗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河源是東江縱隊、粵贛湘邊縱隊的根據地。
紅色文化的挖掘與弘揚,其實踐路徑轉向“在地性”,讓中國紅色故事帶著鄉音鄉情,在祖國大地遍地開花。事實上,評判一個地方的紅色文化的弘揚效果,不在于其空間范圍內的知名度,也不一定在于其有沒有被提升為全國性典型的普遍意義,而在于其在本地得到回響和獲得民心的深度與廣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這應該成為深入發掘地方紅色文化的重要目的。一個地方紅色文化的挖掘和基于這些故事的紅色精神的提煉,如果能夠深入人心,能凝聚起當地人民共同的價值認同和信念,能夠引導當地黨員干部群眾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那就值得稱道和推廣。豐富獨特的河源紅色文化和紅色資源顯然是具備和達到了這方面的要求。
二、高校傳承利用創新河源紅色文化資源的具體路徑
(一)扎實推進河源紅色文化資源“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
1.以主題活動為引領,營造學習氛圍。充分利用河源紅色文化資源,分期分批組織全校各黨支部黨員及師生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行現場體驗和參觀學習,緬懷革命先烈,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紅色研學、大學生演講比賽和勞動教育等實踐教育系列活動。
2.以課堂為陣地,豐富學習載體。打造思政課程“四色課堂”。一是在“青色”理論課堂中實現理論自省。二是在“紅色”網絡課堂中實現信仰自信。三是在“金色”榜樣課堂中實現道德自律。四是在“綠色”服務課堂中實現實踐自覺。各高校黨委書記、校長帶頭上好“思政第一課”,帶領全體思政老師和專業老師開展思政課程建設,這樣可以促進高校大思政格局的形成。
3.以傳承為目標,優化學習效果。高校可與河源市宣傳、黨史、文化、老干部局等部門協同創新育人,共同主辦“傳承紅色基因”“追尋紅色記憶”“賡續紅色精神”等專題學習訪談活動,組織師生代表走訪和采集老戰士和杰出校友等河源本土老戰斗英雄和黨員前輩的先進事跡,制作成圖文和視頻學習資料,在校內外官方媒體和平臺滾動播出,以“一個故事”“一個主題”為切入點,通過走訪促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情感認同,從而帶動全校師生學習和發揚前輩們的戰斗精神和奮斗精神,營造學榜樣、作表率、爭先進的良好校園氛圍。
4.開展紅色文化社會實踐,保證紅色文化“入心入行”。高校紅色文化課堂教育最終還是要用校外社會實踐來深化,用紅色文化為社會實踐染色。紅色文化社會實踐要避免走入“紅色文化社會實踐就是紅色文化旅游”這一誤區,在參觀學習的過程中要嵌入社區服務,發揮紅色文化在社區服務中的作用。通過社區服務,例如紅色話劇、紅歌比賽、紅色朗誦會和紅色故事會等,真正讓紅色文化深入學生骨髓、使紅色精神成為深植于學生血液里的DNA,真正做到紅色文化“入心入行”,實現紅色文化的真正價值。
(二)創新紅色文化理論宣講及展陳方式。
1.創新宣講方式,講好紅色黨課。依托河源本地黨史資源,推行“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教學方式,有效提升教學實效。豐富講解形式,構建由專職講解員、志愿者、親歷者和相關人員組成的多元化講解隊伍,引入快板、歌曲等形式,增強紅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依托河源地方革命史、紅色人物、紅色文學作品等,開發紅色故事、紅色影視作品、紅色動漫等,創造多維度紅色文化創意產品,讓紅色文化和黨史學習教育成為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沉浸式”教育。
2.加強紅色文化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實現紅色文化展示數字化、信息化。如利用全息投影、AR、VR、裸眼3D、動漫等現代化技術和展示手段,結合場景體驗、情景模擬、影視展演等推動紅色文化活態化、場景化。設置VR展館,開啟VR全景+黨史學習教育新模式,融合3D技術和互動式體驗,集納動漫、視頻、圖文等多種新媒體展示形式,將互聯網數字資源與紅色文化相結合,讓體驗者“穿越時空”,讓歷史書本中的圖畫和文字“活”起來,增強黨史學習教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調動黨員和師生學黨史、悟思想的積極性。
3.立足基層黨建,促進紅色文化教育特色化發展。高校要以黨建為引領,以示范黨組織、樣板黨支部和黨建工作室為平臺,結合學院專業特點,將紅色文化教育與基層黨建工作相結合,將紅色文化與專業發展相結合,銘刻進每一個青年大學生的內心深處,可以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和理論修養。高校可結合志愿服務,開展紅色文化實踐。要跳出“紅色文化實踐就是參觀學習”的刻板印象,通過志愿服務將紅色文化滲透到黨建活動中,增強師生對紅色精神的直接感知、實地體驗與內心認同。
(三)加強對河源紅色文化資源的研究。
高校要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和明確紅色文化研究的方向,立足河源本土“兩地”文化資源,有深度地開展紅色文化研究,把河源紅色文化與河源市鄉村振興、經濟發展相連接,把立德樹人教育與為地方建設服務相結合,打造紅色文化研究品牌。同時,整合學校與社會的紅色文化研究力量,提升紅色文化研究氛圍,通過校內優質資源整合,引進著名紅色文化研究專家學者、社會力量積極參與,互相促進、協同發展,致力于多方優勢聯動發展。
河源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豐富的紅色資源,有“中國革命策源地之一”之譽,是紅色文化傳承利用創新的富礦。高校是人才聚集的高地,同時也理應是紅色文化資源傳承利用創新的高地。當代青年大學生是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負重任,傳承紅色文化是當代青年大學生義不容辭的使命擔當。河源紅色文化資源蘊涵紅色血脈和基因,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河源高校要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與使命,不斷發掘和轉化河源紅色文化資源,通過整理其傳承及創新經驗,讓廣大青年大學生從紅色教育中獲得啟發、汲取力量,穩扎穩進、且行且悟,不斷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讓紅色思想之燭火遍傳河源及中國之角落。高校要不斷探索并豐富紅色文化融入“三全育人”的路徑,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實現立德樹人的總目標。大力推動高校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努力辦好人民群眾滿意的高等教育。
(作者單位:河源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