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質量創新促進河源高質量發展
■王星輝
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出“五個面對”廣東之問,是我們在謀劃、推動廣東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必須要認真解答好的問題。其中,第二問“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廣東如何搶占先機、贏得主動”,答案就在于要將科技創新這一“關鍵變量”加快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增量”。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要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推動廣東科技和產業創新優勢在新的高度上立起來強起來;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把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研討主題之一,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匯聚智慧力量。我們只有實施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才能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打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因此,在推動河源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要強化“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觀念,突出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河源要依靠創新驅動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必須真正解決好創新發展方向、創新發展主體、創新發展平臺、創新發展推動、創新要素集聚等問題。
一、大力推進產業鏈與創新鏈雙向融合。一方面,全面梳理河源可以挖掘利用的科技資源,對技術領先、產業化前景好的科技成果,圍繞創新鏈部署產業鏈。當前,我們要極力爭取粵港澳大灣區重大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孵化、產業化。另一方面,系統分析河源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等發展現狀,對技術約束明顯的領域和環節,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當前,我們要重點圍繞電子信息產業鏈、水經濟產業鏈、先進材料產業鏈、現代農業產業鏈等部署相關的創新鏈,圍繞確定的方向來搭建各類平臺、引進項目和人才、投入創新資金等,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將我市有限的創新資源用在“刀刃”上。
二、進一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要不斷激發企業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積極提升科技型企業數量和質量,努力實現主要的研發投入、研發人員、研發機構、發明專利都在企業。一要培育壯大科技企業“軍團”,強化企業分類扶持與梯度培育,重點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龍頭企業等一批科技型企業發展。二要引導有實力的創新型企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組建研發中心和科技創新聯盟,將市場需求作為創新導向,聚焦行業的痛點、難點和重點,加強產業鏈共性技術攻關,制定行業技術標準,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融通創新。三要鼓勵指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增加研發人員,自主立項開展技術研發,積極申報發明專利,大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切實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四要積極創造條件讓科技型企業參與到科技創新決策上來,具體做法包括吸納更多企業界科技專家進入我市科技專家庫,建立企業家科技創新咨詢座談會議制度等。
三、深入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平臺建設。對比珠三角等發達地區,我市創新發展平臺建設水平還不夠高,還需要提質增效、提檔升級、提速賦能。首先要高質量打造產業、教研、研發平臺。全力推動國家級高新區、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及省級高新區、省級產業轉移園、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做強做優做大;借鑒常州經驗建設河源科教城,將現有的高職院校建設成“創新、創業”型院校,繼續引進重點本科院校尤其是理工類院校來河源辦分校;繼續大力支持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共建工程技術中心,引導大學、科研院所與河源共建工程研究院,吸引研發機構來河源辦分支機構。其次要提升科技服務平臺建設水平。通過本土精心培育或引進香港、深圳、廣州等地的科技服務知名品牌,幫助我市產學研更加緊密結合在一起。再次要加快發展或積極引進新型研發機構。實踐證明,像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源創新研究院、河源廣工大協同創新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能夠很好為我市創新發展提供產品研發、技術服務、產業孵化、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支撐。
四、充分發揮政府推動創新發展的作用。政府部門應發揮好創新戰略布局者、創新體系構建者、創新政策制定者、創新環境營造者的作用,積極主動為創新發展提供強大推動力。一要制定科技創新發展戰略。成立科技創新委員會,保持對科技前沿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抓住創新關鍵階段、關鍵環節、關鍵領域,既立足當下,又面向未來,研究布局制定實施科技創新發展戰略。二要進一步完善創新體系。著力破解“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中的薄弱環節,健全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化為目的、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三要不斷健全創新政策體系。以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完善科技治理機制為目標,修訂完善統領創新驅動發展全局、引領我市參與“雙區”協同創新的綱領性文件,并圍繞綱領性文件完善一系列配套政策,形成覆蓋面廣、針對性強的“1+N”創新政策體系。四要著力營造良好創新環境。有力促使法律、政策、市場、人才、成本、空間、交通、物流等都有利于科技創新,彼此之間形成良性互動。
五、借力實現科技創新要素集聚。要緊緊抓住“雙區”建設的重大機遇,大力實施科技“融灣”“融深”行動,吸引、利用好港澳、珠三角的信息、資本、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一要與大灣區建立高端緊缺人才柔性流動合作機制,鼓勵企業以智力引進、短租特聘等方式柔性引進專家學者,支持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候鳥”式辦公。二要與大灣區聯合舉辦科技成果交易會、合作共建科技成果轉讓轉化中心,努力打造“雙區”科技成果轉化地。三要與大灣區共建共享科技信息數據網,包括科技專家庫建設以及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網建設。四要與大灣區深入開展一系列科技金融合作,通過資本招商建立產業投資基金和創新投資基金,健全財政扶持、創投優先、銀行支撐、擔保支持的“四位一體”科技金融運行機制,盡量滿足不同發展階段科技企業的資金需求。
(作者單位:中共河源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