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評論

持續深化黨建引領 推進源城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2022-12-01 10:27:55 來源:

■陳蓉

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報告的內容內涵豐富,立意深遠,為源城何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源城區是我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下轄2個鎮、5個街道、28個行政村和46個社區,總人口約70萬。黨的十八大以來,源城區以建好“首善之區 幸福源城”為目標,以構建“大平安”為主線,著力建立完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工作機制,積極創新社會管理與服務模式,有效保障和提升基層治理及服務能力,取得了積極明顯的工作成效。筆者認為,黨建引領是推進基層市域社會治理關鍵力量,能有效把區域治理、部門治理、行業治理、基層治理、單位治理有機結合起來,有利于充分發揮我們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有利于整合各方資源公平公正、務實高效處理社會事務。我們要結合源城實際,有效撬動黨建引領這個“核心加速器”,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抓好貫徹落實:

一、牢固樹立黨建理念,強化組織引領示范建設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提高市域社會治理能力”“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對加強基層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源城區注重加強黨對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領導,有效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努力打造高效聯動、上下貫通的社會治理指揮體系,切實把黨的政治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優勢,引領基層治理不斷走向深入。以東埔街道為例,該街道通過構建“大工委”,社區構建“大黨委”,充分發揮核心地域優勢,吸納轄區內市和區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兩新”黨組織等任兼職委員,圍繞轄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等多領域事項共商、共建,推動區域治理更精細化、服務更專業化;將街道3個村、15個社區進一步劃分網格小組,對黨員實行網格化管理,將黨組織觸角延伸到小區樓棟,逐步構建起“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四級城市基層黨組織架構,廣泛運用于疫情防控、安全生產、創文創衛等重點工作,推動更多力量和資源向基層下沉。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有效防范化解社會矛盾糾紛

近年來,在世紀疫情與百年變局疊加之下,社會矛盾風險不僅面廣量大、多發易發,而且關聯性、復雜性、易燃性、隱蔽性一直在增強。能否將重大社會矛盾終結在基層,嚴防激化、外溢上行,是檢驗市域社會治理成效的最直觀、最基本、最重要標準。以上城街道為例,該街道位于老城區,拆遷、環境污染等矛盾糾紛逐年增多,且市民群眾參與社區建設意識和法律意識逐漸增強,所以也對人民調解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為此,上城街道配備潘招海同志為專職人民調解員,用好“全省調解能手”影響力,專門設立了海記調解工作室。該工作室堅持以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運用情理法相結合的工作方法,在調解中遵照“公平公正,依法調解”的準則,開展轄區人民群眾矛盾糾紛調解工作。同時,依靠轄區司法所和市區法律顧問力量,提供法律咨詢和開展法律講解活動,增強群眾法律意識,引導群眾依靠法律解決矛盾糾紛和問題,充分發揮了人民調解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第一道防線”作用,堅持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化解在基層,夯實社會和諧穩定根基。

三、統籌凝聚各方力量,建設人人盡責有責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群眾安全感不僅體現在社會治安和社會穩定上,還體現在人民群眾的歸屬感和眾志成城的凝聚力上。源城區注重引導全社會更加自覺投身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實踐,使廣大黨員干部、人民群眾、社會各界自覺擰成一股繩,形成黨建引領、多方參與、協同共進生動局面。如東埔街道打造的“東埔義警”特色品牌,以“公安牽頭、群眾參與、社會協同、自愿無償”的模式,廣泛動員駐村干部、企業職工、退役軍人、環衛工人和熱心群眾等參與到志愿服務中,充分發揮“東埔義警”服務隊社區防控的“巡邏員”、矛盾糾紛的“調解員”、安全隱患的“排查員”、交通秩序的“勸導員”、法律法規的“宣傳員”、為民服務的“聯絡員”的作用,形成“一呼百應”“鄰里守望”社會治安防控新格局。

四、培育堪當重任干部隊伍,有效激發干事成事動力源

源城區依托街道黨?!皩W習講堂”,持續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走深走實,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抓緊抓實抓好,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一是拓展陣地,加強政治理論學習。以一個核心黨校為黨員教育培訓主陣地、多個社區教學點為補充,通過“集中培訓+分批分片”的形式,輪流開展黨員集中教育和分散學習,將重點圍繞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展系列政治理論宣講。二是建強師資庫,提升教學質量。逐步建立由專家教授、領導班子成員、機關干部、“雁歸源”人才等組成的講師庫,邀請省市專家學者加入師資庫,做好“政治理論教育+實用技術培訓”兩手抓,提升黨員干部隊伍的培訓質量。三是豐富課堂形式,靈活辦學模式。由專家教授、黨工委書記為黨員上專題黨課,穩妥有序開展村(社區)黨組織書記輪訓、機關黨員輪訓工作。創新開展各類靈活教學活動,積極開展“體驗式”培訓模式,通過集中理論學習、參觀紅色基地、觀看紅色電影等,將黨校辦到基層一線。

五、創新黨建引領新模式,助推基層黨建治理同頻共振

源城區通過街道做強小區黨建、非公黨建兩大領域,推動黨建工作不斷向末梢延伸。實施“1+3+N”小區立體黨建模式,一是著力構建“社區黨組織+小區黨支部、物業黨支部、業委會+轄區各社會組織、志愿服務隊伍、業主等共同參與”的小區黨建格局,統籌規劃打造集學習交流、便民服務、文體活動等功能于一體的小區“黨建客廳”,包括紅管家服務區、業委會辦公區、黨群議事區、文墨書房區、志愿服務驛站等功能室。推行社區老干部黨建共建平臺,在東江首府、凱旋城、世紀華府等小區成立“區域式”離退休干部臨時黨支部,推動離退休干部黨建工作深度融入城市基層黨建大格局。二是著力構建“15 分鐘商圈便民服務圈”,在堅基商場、寫字樓交會處打造東埔堅基商圈黨群服務中心,建立“街道黨工委—商圈黨委—服務型黨組織”三級組織架構。努力征集企業商戶、黨員職工服務需求,建立需求清單,有機整合資源。三是探索實施“1+N”領航計劃,一個社區黨組織與數個“兩新”黨組織結對共建,打造“黨建朋友圈”,促使多元服務項目供需在東埔堅基商圈黨群服務中心“一鍵鏈接”,企業、商圈、社區三方資源集散中轉。構建“一中心多驛站”,以商圈黨委為中心,融合設置騎手驛站、社工驛站、志愿驛站等,實現運轉聯動。

源城區將持續深化黨建引領,把黨建工作貫穿市域社會治理工作各方面全過程,使之與形勢變化相適應、與時代脈搏相同頻,不斷探索挖掘更加多元、更有實效的社會治理新模式,進一步把資源、服務、管理放到基層,不斷激發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熱情,切實保障源城全域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河源作出積極貢獻。

(作者單位:中共河源市源城區委黨校)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