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壯大發展數字經濟的路徑思考
■肖小愛
河源,作為廣東生態發展區五市之一,對綠色發展有著緊迫的要求。而數字經濟能夠極大地提升資源的利用率,是綠色發展的重要體現。河源應抓住數字經濟發展歷史機遇期,推動數字經濟快速增長,打造河源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一、數字經濟發展面臨巨大歷史機遇
當前,我國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其中擴大內需是打造“雙循環”格局的戰略基點。既要抓好疫情防控,又要恢復生產穩定經濟,還要擴大消費,能將這三者有機結合起來的就是數字經濟。可以預見,“十四五”時期,我國數字經濟將繼續快速發展全面發力。從區域發展看,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乃至全球數字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未來數字經濟的規模一定會持續擴大,數字經濟發展的作用也將越來越顯著。河源位于大灣區外圍區域第一層,有著接受大灣區輻射的最好區位優勢,融入大灣區數字經濟體系、助跑本市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正當其時。
二、河源壯大發展數字經濟的制約因素
(一)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態勢良好,但產業競爭力不強,仍需進一步提升集群化水平。在數字產業化方面,河源以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為主的數字產業化基礎不斷夯實。近年來,全市規模以上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都在百億元左右,占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三成以上。2018年全市電子信息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18.08億元,占全市的38.6%;2020年全市電子信息行業實現總產值434.28億元,占全市比重31.6%。在粵北五市中,河源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無論是資產、營業收入還是從業人數等主要經濟指標,都占優勢。但與深圳、東莞、惠州等電子信息產業強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如2018年營業收入僅相當于深圳的2.3%,東莞的4.6%,惠州的15.5%。
(二)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滯后,影響數字經濟總體發展水平的提升。河源的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少,產業規模小,沒有效益規模大、市場覆蓋面廣的軟件和信息服務企業,僅在河源國家高新區孵化器入孵了少數的信息技術服務企業。2018年,河源僅取得了24億元的營業收入,相對其他粵北地市并沒有特別的優勢,排在第四位,與深、莞、惠等城市差距非常明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的落后,同時反映出生產性服務配套不足的問題,說明在電子信息零配件領域未能形成門類齊全、服務專業的本地供給配套體系,與深、莞、惠等地區相比尤其缺乏電子配件市場,這反過來又制約著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的壯大發展。
(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但信息基礎建設仍較薄弱,5G及大數據建設滯后。相比起珠三角地區,我市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網絡環境和用戶基礎仍待加強,尤其是5G、大數據等的布局建設。2018年以來河源將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業態項目作為招商新方向,先后引進了中國聯通河源云數據中心、阿里巴巴華南云數據中心等項目,目前阿里巴巴云計算數據中心已開始服務,中國聯通河源云數據中心也在加快建設,從總體來講,數據中心的建設仍需進一步加強。
(四)創新研發、人才儲備等數字經濟支撐條件不足。河源目前擁有中興通訊、卓翼科技、西可通信、美晨通訊、中光電、華冠科技等龍頭企業以及國家通訊終端質檢中心,但多數企業停留在傳統制造業模式中,在信息技術研發、自主創新能力水平較低造成創新成果較少的問題仍比較突出,這也是河源整體數字創新能力較差的主要原因。同時,從產業發展現狀看,電子信息產業是河源的主導產業,也是政府重點支持發展的產業,相當長一段時期里對于電子信息等相關新技術新領域的人才需求迫切。但受制于經濟發展水平較落后的發展環境,研發人才難引進、留不住,人才缺口大,再加上本土人才儲備不足,技能人才培育體系也有待完善,尤其是中高端人才建設仍需強化。
三、河源壯大發展數字經濟的路徑思考
(一)提升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化和集群化發展水平。電子信息產業河源已有一定的發展基礎,而且很多企業也是來自深圳、東莞、惠州等地,與他們有著較強的產業聯系,接下來要進一步對接產業需求、加強產業協作,促進規模化和集群化發展,爭取早日實現培育發展超千億級產業集群的目標。要進一步明確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新方向。立足河源電子信息產業基礎與現狀,以大灣區核心城市,尤其是深圳、東莞、惠州等城市的產業轉移和配套需求為導向,加快產業轉移與產業鏈延伸承接,推動硬件設備智能化升級,重點培育發展智能終端、超高清顯示、5G通信與網絡、關鍵電子零部件等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推進電子信息產業鏈發展,建立電子信息產業鏈“鏈長制”總體推進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可成立由部門業務骨干、行業專家學者、企業負責人等組成的工作專班,組織開展產業鏈發展情況調研分析,繪制產業鏈發展路線圖,制定發展規劃,為產業發展提供決策咨詢。
(二)推動產業園區提質增效。河源屬于全國限制開發區、廣東省生態發展區,資源開發、項目落地等因環保要求存在諸多硬性限制。因此,必須緊緊抓住產業園區這個有效載體,發揮好集聚效應。要引導各縣區、各園區結合產業基礎、交通區位及發展條件,主動融入大灣區數字經濟產業鏈分工,加強產業共建合作。增強河源國家高新區數字產業發展動能,不斷完善以電子信息、通訊終端、智能制造、大數據為主導的數字產業體系,江東新區著力打造大數據產業園區,重點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服務業,源城區可以發揮基礎設施建設相對完善、現代服務業發展基礎扎實優勢,加快發展產業數字化,從而構建起以河源國家高新區為核心,江東新區、源城區為主要陣地,帶動其余五縣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的良好格局。
(三)完善數字經濟支撐體系。加快推進河源現有數據中心集聚區建設,深度對接大灣區大數據信息服務需求,積極向省里爭取將河源補充列入全省數據中心總體空間布局。加快技術研發和服務平臺建設。引進一批省級實驗室,提升區域創新水平。整合現有省級、市級創新平臺,以大灣區數字經濟技術需求為導向,重點依托深圳都市圈數字經濟骨干企業,共同打造產學研融合發展的科技創新平臺。加快數字人才培養與引進。建立校地人才供需和人才信息收集發布及對接工作機制,構建“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支持企業自主建立技能人才培訓基地。
(四)積極發展融合型數字經濟。大力發展智能制造,順應廣東省工業互聯網發展規劃,積極承接大灣區產業輻射,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在制造領域的滲透和應用。加快服務業的數字化升級改造,依托河源豐富的生態資源,大力發展智慧旅游服務,推進河源市旅游數據資源共享,發展在線度假租賃、旅游網絡購物、在線旅游租車平臺等互聯網旅游新業態。創新發展智慧農業,抓住鄉村振興發展機遇,結合河源優質農業資源,著力推動農業生產智能化、農業經營網絡化、農業管理信息化,培育現代農業新型經營體系。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作,培育發展多層次涉農電商平臺,加快各縣區電子商務產業園建設,建設一批示范作用顯著的智慧農業園區示范基地。完善農村信息化能力建設,重點開展農民網絡應用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利用網絡手段能力。推動基于數字技術的特色農產品種植、精深加工、冷鏈物流、農業觀光、鄉村旅游等一體化發展,推動“農產品電子商務+農家樂”協同發展。
(作者單位:中共河源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