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農村教育質量 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陳佳詣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新發展階段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總體部署,同時指出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高度重視農村教育。鄉村振興,基礎在教育,教育興則鄉村興。河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著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不斷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加快推進鄉鎮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育教學質量有效提升,城鄉義務教育差距大大縮小,努力實現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目標。
農村教育發展面臨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經過多年努力,河源農村教育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與進步,特別是“十三五”以來,河源農村教育事業發展邁上新臺階。實施農村小學教師公費培養機制改革工作,農村小學教師隊伍不斷優化。實施素質教育、加強義務教育質量檢測等有效措施,農村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加大投入,科學謀劃,分類施策,農村教育保障體系建設實現新進步。
但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對照新發展階段的要求,河源農村教育發展仍然面臨著不少困難,仍存在部分農村中小學校的辦學條件相對落后,部分農村教學點(麻雀學校)偏多偏小偏弱,農村學校師資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升,寄宿制學校經費緊張,辦學質量還需進一步提高等問題。如何破解農村教育發展中存在的難題,不僅是教育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辦好公平而有質量的鄉村教育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提出,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多渠道增加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繼續改善鄉鎮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保留并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在縣城和中心鎮新建改擴建一批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河源是農業大市,農村教育是河源教育重要陣地,必須著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提升鄉村學校辦學條件,加強鄉村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提高鄉村教育質量,辦好公平而有質量的鄉村教育。
一是進一步提高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堅持學校辦學的基本標準,聚焦農村學校的主要硬件缺板,加大對農村學校的投入,對優化調整布局之后的農村學校全面進行達標建設,按標準配套完善功能場室,特別是建設完善一批農村寄宿制學校,最大限度地縮小城鄉學校辦學條件方面的差距,為加快推進農村教育現代化奠定基礎。
二是進一步優化農村學校布局。以縣區為單位,充分考慮城市化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以及計劃生育二孩政策所帶來的生源影響,準確預測城鄉義務教育生源的新變化,統籌做好城鄉學校優化布局規劃,保障農村教育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實現同步振興。
三是進一步強化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教師是鄉村教育的靈魂,沒有鄉村教師的堅守和素質的不斷提升,振興鄉村教育的目標將難以實現。深化教師管理制度改革,深入推進縣域內中小學教師交流輪崗,實行教師聘期制管理,推動城鎮優秀教師向鄉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實行學區(鄉鎮)內走教制度,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學區(鄉鎮)內音樂、美術、體育等緊缺學科教師不足問題。加強校長隊伍建設,深入推進縣域內校長交流輪崗,實行校長任期制管理,推動城鎮校長向鄉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營造良好的農村教育發展氛圍,真正確保農村教師能安心從教、熱心從教、精心從教。
四是進一步推動農村教育信息化建設。繼續加強農村教育信息化建設經費保障,明確資金分擔辦法,形成政策支持、企業投資建設、學校持續使用的建設模式。加大農村教育信息化隊伍培訓,全面提升鄉村教師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應用水平。
五是進一步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推進鄉村學校少年宮平臺建設,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結合農村學生特點成立各類興趣小組,因地制宜挖掘本地鄉土教育資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扎實推進農村學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利用好集團化辦學、教育聯盟、結對共建、空中課堂、師資交流等多種形式,實現城區優質學校輻射農村薄弱學校,發揮優質教育的帶動力,讓每一所農村學校都成為優質學校,讓每個農村孩子都享受到優質而公平的教育。
六是加快發展涉農職業教育。加大對農業農村等人才急需領域的職業教育供給,鼓勵、引導職業學校面向鄉村振興以及本地產業轉型升級開展專業設置或改造,重點建設一批直接服務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的特色專業。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