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縣推進“紅色基因·古韻茶香”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
紅色+綠色”融合發展打造鄉村振興“紫金樣板”

走進紫金縣“紅色基因·古韻茶香”鄉村振興示范帶,各類嶺南特色風格的建筑群鱗次櫛比、錯落有致。遠處,稻田、茶山飄來悠悠清香。
“紅色基因·古韻茶香”鄉村振興示范帶貫穿龍窩、蘇區2個鎮10個村長約28公里,示范帶內資源豐富。近年來,紫金縣大力推動“紅色基因·古韻茶香”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依托示范帶內紅色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綠色農業蓬勃發展的優勢,采用“紅色+綠色”發展模式,打造有紅旅、茶旅、農旅結合,生態休閑、紅色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示范帶。
點“綠”成“金”
發展特色產業
產業發展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必經之道,持續創新為產業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我們村里幾乎每家都種植茶葉,村里有24家茶葉加工廠,32家農業專業合作社。”紫金縣龍窩鎮彭坊村黨支部書記黃育勝說:“為了壯大茶產業發展,我們村現在每年計劃新增種植540畝茶葉,將撂荒的土地充分利用起來,今年的擴種目標我們已完成。”
“紫金蟬茶,香飄萬家。”彭坊村是龍窩鎮乃至紫金縣茶葉的主產區,共有500多戶農戶參與茶葉種植,茶葉種植面積超過5000畝。在茶產業的帶動下,全村年收入超過30萬元的有約20戶,產業帶動年人均增收1萬元以上,彭坊村于2020年獲批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茶葉專業村。
龍頭企業帶動,聯農帶農益農效果進一步凸顯。示范帶內以茶產業為龍頭,擁有承龍嶂、高杯山、云王綠、青林峰等大型茶葉種植基地,擁有完備的茶葉加工生產線,廣泛帶動農戶參與茶葉種植。示范帶上的龍窩鎮先后榮獲國家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鎮、廣東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產業興村強縣示范鎮和“廣東省技術創新專業鎮(茶葉)”等榮譽稱號。
一項項榮譽是社會各界對紫金茶葉品牌的肯定,更給予了示范帶發展產業莫大的動力。根據《紫金縣加快茶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2-2025)》,紫金縣以獎勵措施擴大茶葉種植面積,新種茶樹符合要求每畝可補助1000元,并實施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化提檔升級行動計劃,連片種植茶葉100畝以上的,市級給予一次性補助5萬元。
政策讓利于民,干群齊心推進,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深挖紅色資源
打造旅游名鎮
紫金“四·二六”武裝暴動、紅二師和紅四師會師、血田慘案……示范帶內紅色資源豐富,是廣東最早燃起革命星火的地方之一,是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周恩來、徐向前、彭湃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親臨指導革命斗爭。目前,留存有革命遺址11處。
示范帶內蘇區鎮更是一塊紅色熱土,是廣東省內著名的革命老區,是全國唯一以“蘇區”命名的鄉鎮。
“同學們,來感受下革命先烈們當年的艱苦環境。”在紫金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內,蘇區中學美術老師鐘鐵軍正帶領學生上戶外寫生課,他不時給學生講解先烈們的紅色事跡,并貫穿于教學過程不同環節。“蘇區精神是偉大的革命精神,我們要繼承和發揚。”
不只學校把紅色文化教育課“搬”到蘇區鎮,每逢節假日、重大節日,到蘇區鎮參觀學習的市民和游客更是絡繹不絕。今年國慶節,市民陳先生帶著一家人來到蘇區鎮,重溫革命先輩的奮斗故事。“希望小孩可以更加深刻了解革命歷史,追尋革命前輩,重溫崢嶸歲月,學習他們的奮斗精神,代代傳承下去。”陳先生說。
根據蘇區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年規劃方案,該鎮將充分發揮炮子、赤溪紅色文化資源優勢,打造紅色教育基地、紅色旅游基地,擦亮紅色品牌、發展綠色產業,讓紅色資源吸引游客、綠色生態留住游客。示范帶上的紫金“紅色傳承·古韻茶香”精品線路榮獲第二屆“廣東美麗鄉村精品線路”。
農旅融合發展
推動鄉村振興
“稻田里還有羅非魚、鯉魚和草魚,今年我們還放了一批羅氏蝦在稻田里。”紫金縣龍窩鎮彭坊村稻魚共生基地負責人張宇龍說,基地種植了香粘絲苗米和紫稻,畝產約1200斤,公司二期項目計劃建設研學基地,建成后可以和一期形成產學研“一條龍”發展。
示范帶還擁有省級非遺項目木偶戲、蒲米制作技藝以及縣級非遺項目龍舞、獅舞等;有獨具特色的嶂下“田園節”;有嶺南風格的客家古民居;有久經滄桑的牌樓村古榕樹;有歷史古跡牌樓村節孝牌坊……豐富的文化資源為農旅融合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9年至今,該示范帶投入超過1億元,建設稻魚共生、大榕樹田園耕讀文化園、蘇區紅色革命遺址修復等30多個重點項目,同時,聯結沿線承龍嶂茶山基地、兆達農莊等特色莊園,形成了“一村一特色、處處是美景”的鄉村格局,以點帶線、連線成面,示范效應已初步凸顯。
從細微處著手,從點滴事抓起。在推動示范帶建設過程中,紫金縣突出黨建引領、群眾主體,推行“網格+積分”試點工作,構建“黨建引領、網格支撐、民意保障、積分激勵”的鄉村善治之路,其中以彭坊村為主要試點探索實施的“小積分”撬動鄉村治理“大格局”榮獲2021年社會治理創新全國十個最佳案例之一。
紫金縣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紫金縣將加大投入,加快建設文化強、效益好、帶動力強的鄉村振興示范帶,推動形成產、學、研、游、玩、食、宿于一體的東部農旅融合示范區,著力打造鄉村振興“紫金樣板”。(本報記者 王亞嬌 特約記者 黃從高 甘建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