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紫金縣

紫金縣黨史學習教育成效顯著

學史力行辦實事惠民生 開創又穩又好發展新局

2022-02-24 09:53:14 來源:河源日報

6e517fad4acd77fc14b9138d76c2aee0_p1_s.jpg

■去年11月17日,紫金縣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全體成員向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敬獻花籃,重溫紅色紫金革命歷史。甘建樓

ea0f28ec95dcd83ee3a74f6b88ddf72f_p2_s.jpg

■學校組織師生前往鄧瓚先故居參觀學習 馮曉銘

d0ad7771948c5854981d418cfda9aa5a_p3_s.jpg

■去年10月28日,紫金縣第十四次黨代會開幕(右圖)。 甘建樓

df3a95e1df01cf75cccca6ab3c0bf712_p4_s.jpg

■紫金正在全力推進紫城工業園擴容和產業升級,全力打造紫城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馮曉銘

3270ca8f0c99fdc61ae822acdf124a57_p5_s.jpg

■紫金縣第二人民醫院(藍塘鎮中心衛生院)建成投入使用,有效解決了基層群眾看病難問題。 黃贊福

b4c4fb442d0134585d3ad88f4f49411c_p6_s.jpg

■投資1.5億元的龍紫實驗學校于去年9月6日建成投入使用,提供2520個優質學位。馮曉銘

3b4d675bb66e28ba98c3b1433714cdac_p7_s.jpg

■紫金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村飲水工程,通過各種方式籌措資金,積極開展農村集中供水全覆蓋攻堅行動。馮曉銘

05b1cb69540f864812eee803e4febe39_p8_s.jpg

■投入2000多萬元建設的縣城興安路于2021年11月建成通車 馮曉銘

051abc9384fefd3a7c00d61e197f9702_p9_s.jpg

■整治后的農村削坡建房,讓村民居住更安全。 資料圖片

820bdbc54a2c27d8455d9a28579f02f7_p10_s.jpg

■紫金公安部門持續開展道路交通安全隱患整治行動 肖寧

回顧走過的2021年,可用“穩”“進”“美”“富”“嚴”五個字,總結紫金經濟社會發展成果。風險防范全面落實,“穩”的環境更加鞏固;全新格局加速形成,“進”的態勢更加拓展;鄉村振興全面推進,“美”的基礎更加堅實;民生福祉不斷提升,“富”的保障更加筑牢;黨的建設縱深推進,“嚴”的基調更加彰顯。

這一系列發展成果,離不開紫金縣上下持續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見行見效。

2021年2月,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印發《關于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通知》,就黨史學習教育作出部署安排。這是黨中央立足黨的百年歷史新起點、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動員全黨全國滿懷信心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作出的重大決策。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紫金縣委按照黨中央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在省委、市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以及省委、市委巡回指導組的統籌指導下,緊緊圍繞“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和“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的總要求,聚焦各項重點任務,以求真務實的態度,深入推進全縣黨史學習教育,推動黨員群眾從黨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攻堅克難、干事創業的強大動力和實際成效,奮力開創紫金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 學黨史

以學促“知”,黨史學習教育入心走實

2021年11月17日,紫金縣以現場參觀、會議交流的方式,在蘇區鎮召開縣委常委會(擴大)會議暨縣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專題學習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會前,縣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全體成員向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敬獻花籃,重溫入黨誓詞,并參觀紅屋、血田、紅二師舊址及農民運動陳列館等革命遺址,重溫紅色紫金的光榮革命歲月,感悟革命先輩的紅色初心,接受精神洗禮。

在推進黨史學習教育中,紫金縣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優勢,不僅精心挑選了蘇區革命歷史遺址群等13個地方作為革命傳統教育現場教學點,而且推出3條紅色文化研學線路,策劃“紫金—惠東—海豐—陸河”“紫金縣城—龍窩—蘇區—南嶺”等紅色歷史游徑,開啟獨具紫金特色的“紅色文化+綠色生態”黨史學習教育之旅。據統計,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蘇區革命舊遺址群、劉爾崧紀念館、柏埔方湖紅色村、縣博物館“四·二六”武裝暴動展廳等現場教學點共吸引縣內外4.5萬多人次參觀學習。

開展現場教學的同時,紫金縣創新推出“1+10+N”的紅色宣講矩陣,讓黨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一方面,紫金定期邀請市委宣講團成員,為縣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成員和各鎮各單位主要負責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專題宣講報告會;另一方面,紫金整合各方資源,打造“1+10+N”紅色宣講矩陣,圍繞黨史知識、紅色故事、紫金革命史等內容開展分眾化、差異化宣講,推動形成“茶園上”“果樹下”“稻田間”“車間里”“家門口”等接地氣的宣講品牌。其中,“1”為1支縣委宣講團,分赴各鎮各單位開展專題宣講;“10”為10支由鄉鎮、組織、教育、工商信、衛健、黨史研究室、總工會、團縣委、婦聯、國資服務中心等部門組成的宣講小分隊,面向本轄區本行業開展宣講;“N”為積極調動“五老”“外出鄉賢”“農村致富能手”“紅領巾講解員”等百姓宣講員開展宣講。如89歲高齡的革命后代劉乃超、敬梓鎮退休干部黃壽先等老同志,為黨員干部、青年學生講黨史,切實增強黨史學習教育實效。

紫金縣委把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按照上級工作部署和要求,認真研究黨史學習教育工作任務,堅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學習制度,不斷創新方式方法,通過潛心自學、集中研討、交流討論、現場教學、宣講報告會等多種形式,高質量組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關于黨的歷史的重要論述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革命傳統的重要論述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等,以學促“知”,使廣大黨員干部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筑牢干事創業的“根”和“魂”,確保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見行見效。

■ 悟思想

以學促“謀”,聚力繪就發展藍圖

2021年,紫金縣第十四次黨代會明確了未來五年“實現又穩又好,加快‘三地’建設”總體要求、“12345”總體部署和“六個聚力六個共享”具體部署,加快把紫金建設成為“雙區”融入服務先行地、產業轉移優選地、休閑旅游目的地。

這一發展藍圖的確定,正是紫金全縣上下持續推進黨史學習教育,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所取得的成果。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紫金縣堅持學黨史與悟思想相結合,引導黨員干部從黨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通過學習教育,進一步增強學習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自覺性,全面提升科學謀劃能力和水平。

以學促“謀”,描繪發展藍圖。去年以來,紫金縣總結運用黨史學習教育和“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工作成果,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含的世界觀、方法論,對標對表黨中央決策部署,結合市委對紫金工作的定位和要求,找準紫金新時代發展路徑,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謀劃紫金未來發展美好藍圖,形成新時代紫金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任務書”和“路線圖”。

■ 開新局

以學促“干”,又穩又好發展結碩果

2021年,紫金“穩”的發展環境進一步鞏固,“好”的發展態勢進一步拓展。這是紫金縣按照市委“六個抓”重點工作部署和實現又穩又好發展工作要求,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成果。

堅持穩字當頭、實現又穩又好發展,既是市委、市政府對紫金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要求和寄予的厚望,也是紫金加快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在持續推進黨史學習教育中,紫金堅持學黨史和開新局相結合,注重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具體工作成效,以學促“干”,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始終堅持“產業興縣”不動搖,全力推進紫城工業園和藍塘產業新城兩大工業平臺建設,大力實施精準招商、項目招商,園區經濟效益逐步顯現;加快以茶產業為主導的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發展呈現新格局;不斷提升城市品質,城區擴容提質步伐加快;進一步增進民生福祉,全面落實重大風險防范化解措施,壓緊壓實安全生產、森林防火、道路交通安全、農村削坡建房等重點領域風險防控工作,全力營造穩定和諧的發展大局,為推動紫金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2021年,紫金縣主要經濟指標持續走在全市前列,經濟運行呈現穩步增長、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據統計,2021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43.29億元,同比增長10.5%;固定資產投資76.34億元,同比增長14.9%;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9億元,同比增長5.3%。

■ 辦實事

以學促“做”,破解短板增進民生福祉

“縣內血液透析機械相對較少,希望政府能夠增加設備,解決患者看病難的問題。”在1月11日召開的縣委書記首場“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座談會上,紫金縣一名尿毒癥患者反映,由于透析機不足,患者有時要跑到市區甚至其他地方做血液透析,費時費力又費錢。

了解情況后,縣委書記黃春彭要求職能部門會后馬上著手調研,全面、準確掌握現有設備和患者情況,并向財政申請專項經費,增加血液透析機械設備,切實緩解患者看病難問題。

定期召開“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座談會,是紫金縣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動實踐,也是縱深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和“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重要舉措。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紫金縣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聚焦看病難、出行難、上學難、農村居住安全、飲水難、道路交通安全等重點民生問題,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增進民生福祉、推動事業發展的動力。

聚焦看病難

提供大灣區優質醫療

群眾看病更有保障

2021年 5月27日,紫金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為一名85歲患者成功完成首例永久性人工心臟起搏器植入術。

這是紫金縣人民醫院與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開展學科建設合作以來,成功開展的一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手術,為今后縣人民醫院全面開展微創介入手術提供技術支撐。

為提高胸痛患者在縣域內就診率、治愈率,降低病死率、致殘率,紫金以縣人民醫院創建胸痛中心為契機,啟動紫金縣醫共體胸痛中心建設,于2020年12月25日建成運行,通過整合總醫院、鎮衛生院、村衛生站三級醫療機構優質醫療資源,逐步建成一個一體化、網絡化的區域全覆蓋的胸痛快速協同救治體系,提高胸痛患者的快速救治水平。據統計,2021年1月至11月,共完成手術440臺,不僅為心血管患者提供快捷、安全的技術保障,進一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就近就醫的需求,而且為廣大患者節省了外地就醫增加的醫療費、交通費、生活費等額外開支,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解決群眾看病難問題,一直是紫金縣黨委政府努力的方向。近年來,紫金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大力實施“健康紫金”戰略,著力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縣、鎮、村三級醫療衛生設施加快完善,基層醫療機構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顯著提升,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目前,紫金縣不僅組建了縣域醫共體,還組建了醫聯體和專科聯盟。一方面,紫金縣人民醫院加強與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等三甲醫院合作,通過專科共建、臨床帶教、業務指導、遠程診療、教學查房、科研協助等方式,不斷提升牽頭醫院的醫療質量和技術水平。另一方面,紫金縣人民醫院以全科醫生特崗為契機,派遣心內科、呼吸科、腎內科、消化內科、兒科等專科技術人才下沉到醫共體成員單位進行臨床帶教、坐診等,帶動鄉鎮衛生院服務能力逐步提升。

聚焦上學難

緩解學位緊張問題

優質生源回流

2021年9月6日,投資1.5億元的深圳龍華紫金實驗學校(下稱龍紫實驗學校)正式建成投入使用。當天,近1000名學子走進龍紫實驗學校,成為首屆龍紫實驗學校學生。

建設龍紫實驗學校,正是近年來紫金縣著力破解縣城學位緊張難題的重要舉措之一。教育事關民族興旺、人民福祉、國家未來,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紫金歷屆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教育事業,把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擺在突出位置,結合縣城人口發展趨勢,科學規劃縣城學校布局,謀劃新建了一批中小學校。2021年,龍紫實驗學校建成開學,在建的佑文中學主體工程已基本完成,新增義務教育學位2520個,有效解決縣城學位緊張的難題。

在確保孩子有學上的同時,還要保障孩子上好學。針對群眾對優質教育需求強烈的問題,2021年,紫金開啟委托辦學新模式,扎實推進紫金中學、龍紫實驗學校托管教學改革工作,由龍華區派駐教育團隊全面代管紫金中學和龍紫實驗學校,通過龍華區托管方式,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引進更多優質資源,創新“名校+”集團化辦學模式,加強教育系統“三支隊伍”建設,全面提升紫金教育教學水平。

自龍華、紫金兩地開啟委托辦學模式以來,紫金教育在龍華精英支教團隊的輻射引領下,新培養教壇新秀、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名師共58名,成功創建國家級文明校園、藝術特色學校各1所,省級藝術特色學校4所,全縣教育呈現出“群眾評價回暖、優質生源回流、教育質量回升”的良好態勢,社會各界對紫金教育振興發展的信心不斷增強。

聚焦飲水難

集中供水全覆蓋

群眾用上放心水

2022年1月16日,紫金縣瓦溪鎮高田村442戶1912名村民告別飲用山泉水、井水的歷史,用上放心、安全的自來水。

瓦溪鎮高田村下轄6個自然村,常住人口1552人,沒有建設集中供水工程前,村民生活用水主要以山泉水和井水為主。

2021年9月下旬,紫金縣財政投入305.89萬元,啟動瓦溪鎮高田村集中供水工程,新建水廠、鋪設供水管網,入戶安裝水表。經過3個多月的緊張施工,高田村集中供水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日供水量300立方米,可滿足442戶1912名群眾飲水需求。

飲水安全事關百姓身體健康,飲水工程是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的民生工程。1月11日,紫金縣召開縣委書記首場“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座談會,聚焦飲水難、看病難兩大問題,以創新服務機制的方式,現場傾聽群眾代表呼聲,回應人民群眾關切,切實解決廣大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為解決群眾飲水難問題,紫金縣通過各種方式籌措資金,全力推進農村集中供水全覆蓋攻堅行動。2019年底已在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建設中實現集中供水自然村835個;2021年實現集中供水自然村218個;至今已實現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100%全覆蓋。

聚焦出行難

南北主干道全線貫通

群眾出行更加便捷

“現在的興安路寬敞、平坦,周邊環境特別舒適,出行比原來安全很多,我每天晚飯后都會來這里散散步。”家住敏捷瓏山源著小區的業主練女士介紹說,之前的興安路是一條泥濘小路,路面狹窄,凹凸不平,周邊居民出行既不方便又不安全。

2021年,紫金縣將興安路擴建項目列入縣重點民生工程,并投入2000多萬元,啟動項目建設。興安路的建成通車,不僅解決周邊5000多名群眾出行難問題,更大大提升城南新區的城市品質。

2021年以來,紫金縣城區擴容提質步伐加快,城南新區建設提速,縣新“三館一中心”、千家寨生態休閑公園等一批市政設施建設工程加快實施,興安路、政法路等一批“斷頭路”打通提升,縣城東西走向新過境公路(金源大道)建成通車,南北主干道(安良大道)全線貫通,拉大縣城框架面積約15.5平方公里,公共服務設施逐步向西延伸、覆蓋,縣城主城區加快與紫城工業園聯動融合發展。

值得高興的還有,紫金人民群眾期待多年的河紫高速建設項目已經啟動可行性論證研究,而且紫金有望步入“高鐵時代”。2021年12月30日,縣委書記黃春彭、縣長鄧紅衛率隊拜會中鐵二院深圳分院,就深河高鐵在紫金境內設立站點相關事宜與該院有關負責人進行溝通交流,希望該院在深河高鐵的規劃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在紫金境內設立站點。

中鐵二院深圳分院院長黎志國表示,將盡快安排團隊到紫金進行實地踏勘,進一步優化設計方案,盡力爭取在紫金境內設立站點,滿足紫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切實讓紫金人民群眾受益。

不久的未來,紫金人民群眾出行將更加便捷、快速,而且紫金憑借緊鄰“雙區”和處于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帶動第一圈層的區位優勢,必將在加快全域全面“融灣”“融深”和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跑出加速度。

聚焦住房安全

消除安全隱患

群眾安心居住

沒有整治前,紫金縣黃塘鎮車前村村民張體華的房屋緊靠山坡,存在較大安全隱患,特別是刮風下雨時,一家人睡覺都不安心,擔心山體滑坡。2020年,紫金縣黃塘鎮采取“以獎代補”方式,對張體華房屋進行隱患整治,讓房屋遠離山體,并在坡側修建排水溝,安全性得到極大提升。張體華高興地說:“房屋安全隱患消除后,下雨刮風的時候,政府不用操心,我們一家人可以睡個安心覺。”

做好農村削坡建房風險點整治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的重要舉措。紫金縣地處山區,農村削坡建房現象較為普遍,點多面廣,監控防控難度較大。對此,紫金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將農村削坡建房風險整治工作列入縣“十件民生實事”,多次召開工作推進會,專題研究全縣農村削坡建房風險點排查整治工作,制定出臺《紫金縣農村削坡建房風險排查整治工作方案》,采取多項有效措施進行整治,并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全力統籌資金,按市、縣級財政3比7比例積極配備整治補助資金,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充分調動群眾自主整治的積極性,對完成治理驗收的風險戶進行資金獎補。

據統計,目前,全縣2021年度整治任務1000戶已經如期完成,力爭在今年上半年全面完成全縣農村削坡建房風險整治三年行動任務。農村削坡建房風險點排查整治經驗在全省住建系統推廣。

聚焦交通安全

交通形勢持續好轉

群眾出行更安全

紫金縣公安部門統計數據顯示,與2020年相比,2021年全縣發生一般以上交通事故下降34.79%,沒有發生較大及以上道路交通事故,全縣道路交通安全形勢持續好轉,2021年道路交通安全問題掛牌整治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這一惠民成果,得益于地方黨委政府和職能部門持續整治道路交通安全隱患。

“在沒有整改前,這個路段發生過好幾宗交通事故,周邊群眾出行沒保障。”紫金縣九和鎮五一村的村民反映。

五一村路口因為連續彎道、路面窄,會車時容易發生車輛追尾等交通事故。按照縣委、紫金縣政府統一部署,縣公路事務中心對該路段實施道路交通安全隱患整治,拓寬路面、加設減速帶和設置黃閃燈,通過“工程治理+技防手段”等措施,消除道路交通安全隱患。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必須落實到行動上。紫金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安全工作,針對廣大群眾普遍關心的道路交通安全問題,2021年9月以來,縣委書記黃春彭、縣長鄧紅衛多次召開會議,實地考察,研究部署全縣道路交通安全隱患整治工作,要求相關職能部門全面排查近三年來全縣道路交通事故多發點,分析事故原因,提出整治建議,落實部門責任,限期完成整改任務。目前,排查出來的重點道路交通事故多發點已經全部完成整改,群眾出行更安全。

與此同時,針對近年來重型貨車日益增多,群眾出行安全受影響的問題,紫金縣委、縣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重型貨車管控工作,要求職能部門從嚴從實管控重型貨車,從“人、車、路、企、救”五個方面加強管控,加強重型貨車出行路線管控,持續加大運砂車輛專項整治力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組稿:本報記者 田紅秀  特約記者 黃從高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