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紫金縣

紫金縣蘇區鎮:傳承紅色基因 加快綠色發展

2021-04-14 09:56:07 來源:河源日報

■游客們在參觀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師部舊址

■紫金縣蘇區鎮永光村沐林聽風茶園,茶農正在采摘春茶。茶產業成為該鎮的綠色生態名片,引領廣大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也吸引了眾多企業前往考察投資。

■蘇區鎮全貌。該鎮正在全力打造紅色旅游特色小鎮。

紅色基因、綠色發展,是紫金縣蘇區鎮的鮮明特色。近年來,蘇區鎮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發掘革命老區村紅色資源、綠色生態等特色,實施“一村一品、一鎮一業”戰略,充分利用紅色資源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

激活紅色文化資源

點亮鄉村振興之路

近日,記者來到紫金縣蘇區鎮,該鎮到處可見具有紅色文化特色的各種革命遺址,讓人瞬間回到那激情燃燒的難忘歲月。蘇區鎮是我省著名的革命老區,是全國唯一以“蘇區”命名的鄉鎮,境內紅色資源豐富。

紅屋、紅軍亭、血田紀念碑、人民英雄紀念碑……全鎮多達19處革命舊(遺)址,讓來此參觀的人無不敬仰老區人民當年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精神。

血田紀念廣場緊鄰蘇區圩鎮炮子村公路邊。1928年3月,國民黨軍隊大舉“進剿”紫金縣委以及蘇維埃政府所在地炮子(即今天的蘇區鎮),實行慘絕人寰的屠殺。占地僅50平方米的血田,就有近500名烈士在此犧牲,“血田慘案”由此而來。

為紀念被屠殺的革命干部和群眾,紫金縣政府于1976年在此建立了紀念碑。2010年,血田紀念廣場被列為河源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1年被列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紫金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又稱“紅屋”,與血田紀念廣場僅一路之隔,是四合院兩層樓房,其原是大地主黃振云在清朝末年建造的糧倉,叫“湖子倉”。1923年3月,炮子鄉農會成立,將“湖子倉”征為農會所用。同年7月,紫金縣總農會成立后在此辦公。由于國民黨軍隊和地主民團的瘋狂反撲,紫金縣人民政府轉移到蘇區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成立紫金縣蘇維埃政府,并在此辦公。周恩來、徐向前、彭湃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指導過革命運動。

紅色資源,是培育紅色精神的搖籃,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的見證,是寶貴的歷史財富,是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鄉村振興、革命老區發展的強大動力。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做好紅色革命資源保護利用工作意義重大、使命光榮。

據介紹,紫金縣蘇區鎮對境內的紅色資源保護和發展十分重視,去年啟動了蘇區革命舊(遺)址群整體提升工程,整個項目分5年實施,將在革命烈士紀念山建設紅二師練兵廣場、蘇區革命烈士雕塑園及蘇區農民運動紀念館,統一設計具有革命老區特點的建筑外立面,打造具有紅色元素的街區道路,營造紅色文化氛圍。

同時,當地還籌備建立紅色文化宣講服務隊,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編排大型現代花朝戲《赤暴風雷》《烈火紅顏》等劇目,還原“四二六”武裝暴動等事件,歌頌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擴大紅色文化的社會影響力。

據介紹,今年,蘇區鎮將進一步加大蘇區19處革命舊(遺)址群保護力度,按照“護其貌、顯其顏、鑄其魂、揚其韻”的工作思路,在修繕紫金縣蘇區革命烈士紀念堂、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師部舊址等一系列革命舊址文物的基礎上,進一步保護紅色遺址、傳承革命精神、弘揚紅色文化、發展紅色旅游。

做強做大特色產業

增強“造血”能力

蘇區鎮在加快發展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好紅色資源,在推動干部隊伍提振精氣神的同時,又能為基層社會發展增添新動能。

蘇區鎮永光村沐林聽風茶園是紫金縣的一大綠色發展基地。近日,一棵棵綠油油的茶樹吐露新芽,葉質柔軟,色澤翠綠,與不遠處的山林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美麗的春色圖。

茶農們早早來到茶園采摘最鮮嫩的春茶。只見她們腰挎茶簍,頭戴斗笠,分散在茶叢里,雙手嫻熟地采摘著嫩芽,臉上洋溢著喜悅之情。

據沐林聽風茶園負責人介紹,該基地主要生產有機茶,嚴格把控每個生產環節,茶葉已經成為供港產品,主要銷往珠三角、香港以及海外市場,目前供不應求。該茶園不僅成為蘇區鎮的綠色生態名片,引領廣大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也吸引了眾多企業前往蘇區鎮考察投資,帶動越來越多的人走上致富路。

大力發展茶產業,是蘇區鎮以紅色資源助力綠色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蘇區鎮秉承“傳承紅色基因,加快綠色發展”理念,找準路子,依托現有油茶產業、茶產業基礎和蘇區紅色革命舊(遺)址群,打造一批“紅色+”“綠色+”“茶園+”等融合發展新產業。同時,該鎮緊扣“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開發夏令營、冬令營、農家樂項目,建設紅色文化主題旅館、餐館,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業產品街。

接下來,蘇區鎮將串起紅色旅游資源與周邊鄉鎮乃至整個紫金縣的溫泉、生態、客家民居、茶場等特色旅游資源,力爭將該鎮打造成為集旅游和紅色教育于一體的紅色旅游特色小鎮。

文/本報記者 蘇勇軍 特約記者 黃從高 圖/本報記者 馮曉銘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