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醫療服務水平全面提升 群眾看病有保障更實惠
■紫金縣人民醫院 馮曉銘 攝
■升級建設后的紫金縣第二人民醫院(藍塘中心衛生院)。 黃贊福 攝
■紫金縣第二人民醫院(藍塘中心衛生院)血液透析室投入使用以來,患者治療更便利,費用更實惠。田紅秀 攝
■水墩鎮黎坑村村民看病就醫更方便 馮曉銘 攝
■全縣已完成新建(改造)232間村衛生站,村民看病更方便更實惠。田紅秀 攝
■升級建設后的紫金縣第二人民醫院(藍塘中心衛生院)醫療水平全面提升。 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
民生領域支出一直是紫金縣公共預算支出的重頭戲,特別是醫療領域的支出,更是重中之重。近年來,在縣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紫金縣籌集15億元建設資金,加快重大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推動全縣實現“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鎮、大病不出縣、疑難危重病再轉診”的就醫新模式,大大提高了醫療服務體系整體運行效率,群眾看病就醫便捷度和實惠度進一步提升。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近年來,紫金縣始終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人民為中心,聚焦民生保障,不斷加大民生領域投入力度,加快重大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補足醫療衛生短板;全力引進醫療衛生人才,大大提升基層衛生院的整體醫療技術和服務水平;不斷加強區域醫聯體建設,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提升全縣重大疾病的救治能力和服務水平,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粵港澳大灣區的優質醫療技術和服務;著力解決群眾看病報銷過程中的難點、堵點問題,減輕群眾負擔,持續提高群眾醫療保障水平,提高群眾的幸福指數。
小病不出村
村民就醫更便利
群眾的健康,事關全面小康的勝利。為進一步落實好健康扶貧惠民政策,切實解決好群眾“有地方看病、有醫生看病、能看得起病”問題,紫金縣進一步強化責任落實、資金落實和政策落實,全力推進村級衛生站標準化建設,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為健康扶貧提供堅實的陣地保障。
走進藍塘鎮漢塘村衛生站,大廳寬敞明亮,診室、治療室、藥房等功能服務室一應俱全,醫療設備、基本藥物應有盡有……
“降壓藥要按時服用,不能停,要控制好血壓。其他沒有多大問題,放心好了。”漢塘村衛生站坐診村醫謝贊文在為前來看診的村民例行檢查后,像家人般細細叮囑著。
“以前給村民看病都在自己家里,設施設備不全,就醫環境簡陋。現在村里不僅新建了村級衛生站,而且新增了醫療設備,配備了一名護士,醫療服務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在村里從醫10余年的謝贊文見證了漢塘村這些年的巨大變化。
“村衛生站的環境好、設備全,平時村民有個頭疼腦熱的,或者老年人常見的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性疾病,都到這里來就診。”前來看病拿藥的村民鐘澤峰說,現在村衛生站建好了,在家門口就可以及時就醫,而且花錢少。
漢塘衛生站于202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內設診室、處置室、治療室、藥房等多個功能服務室,同時配備了1名鄉村醫生和1名護士,醫療設備基本齊全,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醫療衛生服務。
“我們作為村級衛生站的醫務人員,平時主要為村民提供一些常見病的診療服務,像傷風感冒等多發病,對35歲以上人員首診血壓血糖的監測和對全村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和隨訪等。”謝贊文說,現在村里有常住人口2300多人,以老人和小孩居多,許多老年人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除了日常的診療服務,衛生站醫務人員還承擔著村里的公共衛生服務職責,對糖尿病和高血壓患者進行在冊管理,每年四次面對面服務,安排醫務人員定期上門免費為高血壓患者提供血壓監測、政策宣傳、診療指導等服務。
“因為我患有高血壓,他們經常叮囑我少吃鹽、少吃肥肉,注意防寒保暖,而且一個月要給我測量兩三次血壓,我很滿意。”漢塘村的一名高血壓患者告訴記者,自從村級衛生站建成投入使用后,村民看病更方便,健康更有保障。
常見病不出鎮,群眾看病少花錢
“沒想到,這里的就醫環境那么好。最重要的是報銷比例高,大大減輕了我們的經濟負擔。”一個月前,張慶開在惠州做完手術后,轉到紫金縣第二人民醫院(藍塘中心衛生院)繼續治療。
近日,記者在紫金縣第二人民醫院見到張慶開時,他的病情好轉了許多。據張慶開的主治醫生介紹,張慶開在惠州做了開顱手術和氣管切開手術,轉院過來的時候下半身不能動,經過一個月左右的康復,病情逐步好轉。
張慶開的兒子告訴記者,他們是鳳安鎮的居民,如果繼續留在惠州治療的話,費用較高,家庭負擔重不說,而且離家較遠,不方便家人照顧。經過了解,紫金縣第二人民醫院符合轉院各項要求,所以直接轉到這里繼續治療。沒想到,這里的就醫環境這么好,而且醫生、護士特別負責。看到父親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好轉,他心里特別高興。
張慶開的主治醫生說,醫院沒有升級建設前,像張慶開這樣的病人根本不敢接,因為設備、技術等條件不具備。
藍塘中心衛生院院長曾鋼鋒介紹,醫院沒有升級建成前,藍塘鎮包括周邊幾個鎮的群眾看病會選擇到惠州、廣州、深圳或市區的醫院,不僅看病費用高,而且來回奔波,特別不方便。自從紫金縣第二人民醫院升級建成后,就醫環境全面改善,醫療服務水平大大提升,就醫人數大幅增加。據統計,2016年,醫院門診61169人次、住院2823人數、手術476人次;2020年,醫院門診105536人次、住院4660人數、手術1612人次。
要做到大病不出鎮,關鍵要提升鄉鎮衛生院醫療服務水平。2020年5月,作為廣東升級建設的47家中心衛生院之一,藍塘中心衛生院完成升級建設并整體搬遷,掛牌紫金縣第二人民醫院。
過去,藍塘中心衛生院環境簡陋狹窄,建筑面積僅4500平方米,開放病床僅100張。現在,醫院面積增大了近6倍,開放床位數翻一番,設置了內科、外科、新生兒科、皮膚科、口腔科等。
不僅是軟硬件條件全面升級,社保政策也給了強有力的支持。居民在紫金縣第二人民醫院看病報銷的比例高達92%,在醫療服務水平全面提升后,更多的居民愿意留下來看病。
強基礎重人才優機制
醫療服務水平全面升級
在紫金縣第二人民醫院(藍塘中心衛生院)工作了14年的普外科醫生賴鐵鋒如今充滿了干勁。之前,由于醫療服務能力不足,當地不少病人不得不外流,錢花得更多了,也容易延誤治療,這讓他感到尤為心痛。
2019年5月,在車禍中重傷的村民李先生被送到藍塘中心衛生院時,出血超過1500毫升,臉色已經發白,四肢骨折,能看到外露的骨頭。但當時的藍塘中心衛生院沒有條件和能力為他做手術,只能將他轉送到惠州市的醫院。一路顛簸近2個小時,一到惠州,李先生就被送進ICU(重癥監護室)搶救,所幸他轉危為安,但多花了不少錢。
“如今,同樣的情況,我們可以不再將病人送走了!”賴鐵鋒充滿信心地說,“今后我要進一步加強學習,更好地服務患者。”
紫金縣第二人民醫院項目是全省“十三五”期間集中建設的47家縣級醫院之一,是省重點民生項目,更是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該項目占地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3萬平方米,床位200張,按二級醫院標準設計,服務區域覆蓋毗鄰二縣五鎮,服務人口約20萬人,成為紫金縣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全面提升的“縮影”。
近年來,紫金縣加快重大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不斷補足醫療衛生的短板。在縣財政困難的情況下,全力爭取上級財政支持,籌集建設資金達15億元,新建了縣人民醫院、縣婦幼保健院、縣第二人民醫院、縣120指揮中心,完成縣中醫院、縣疾控中心和縣衛生監督所整體搬遷和改造。同時,紫金對18間基層衛生院進行標準化改造,并新建(改造)232間村衛生站,建設資金和規模之大,前所未有。
這些項目的順利實施,極大地提高了全縣醫院硬件條件,改善了群眾的就醫環境,全面提高了基層醫療服務水平,有效解決了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信心不僅來自醫院硬件條件的改善,更來自引進人才推動醫院醫療技術的全面提升。
去年6月,藍塘鎮一名80歲的老人不小心摔倒,脾臟破裂,需立即手術。在紫金縣第二人民醫院泌尿外科專家王傳華的主刀下,老人順利完成手術,一個星期后就康復出院,至少節省1萬多元醫療費用。“要是以前,我早就沒命了!”查房時,老人感激地說。
近年來,僅紫金縣第二人民醫院外科,就引進了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骨科專家陳庠侖和普外科專家陳鋼,以及和平縣人民醫院的泌尿外科專家王傳華。同時,在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的全力幫扶下,紫金縣第二人民醫院醫療技術水平得到顯著提升,目前已經具備了開展泌尿、普外、婦產、肛腸等傳統及腔鏡微創手術的技術條件。
近年來,紫金不斷加強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而且今后縣財政每年還將安排3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醫療技術人才引進和培養。通過引進衛生首席專家、學科帶頭人,大大提升了基層衛生院的整體醫療技術和服務水平。截至目前,全縣執業(助理)醫師1021人,在編中級職稱285人,高級職稱134(其中正高15人、副高119人)。
同時,紫金縣還不斷加強基層醫療基礎設施建設和醫療人才隊伍建設,在對各村級衛生室的整體環境、業務用房等進行標準化提升改造的同時,定期組織專家開展鄉村醫生業務技能培訓,提高鄉村醫生業務能力,并指導村級衛生室開展群眾健康教育,滿足群眾的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需求,使群眾能夠小病不出村、大病及時治。
此外,醫聯體的建設,讓更多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到安全、高效、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目前,紫金縣域醫共體已經組建并開始運轉,并已與粵港澳大灣區各大醫院組建專科聯盟和技術交流合作項目22個,充分發揮聯盟醫院優質醫療資源帶動作用,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提升全縣重大疾病的救治能力和服務水平,讓紫金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大灣區優質醫療技術和服務。
■組稿:本報記者 田紅秀 特約記者 黃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