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充分用好“黨建+產業”脫貧致富“法寶”
黨建引領匯聚合力 產業助推富民興村
■“凝聚黨心,服務群眾”的龍窩鎮禮坑村黨群服務中心。 馮曉銘 攝
■龍窩鎮禮坑村群眾生活越來越好 黃贊福 攝
■藍塘鎮雙興村黨群服務中心門前的黨建文化長廊和文化體育廣場備受群眾好評。黃贊福 攝
■村民種的春甜桔喜獲豐收 馮曉銘 攝
■民富村興的九和鎮金光村 黃贊福 攝
核心提示
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在近年來的脫貧攻堅實踐中,紫金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其中“黨建+扶貧”成為解鎖扶貧成功經驗的一把“鑰匙”。
自開展脫貧攻堅以來,紫金縣黨委大力實施“黨建+扶貧”發展模式,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將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與脫貧攻堅有效結合起來,堅持“發展有所呼,黨建有所應”的理念,按照“黨建引領產業發展、產業發展助推脫貧攻堅”的思路,著眼新時期扶貧工作要求,立足發展實際,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通過抓黨建、強治理、促脫貧、謀振興,積極探索“支部引領、支書帶頭、黨員帶富、能人帶動”的脫貧新路子,逐步形成了“縣有扶貧支柱產業、村有扶貧主導產業、戶有增收致富項目”的產業扶貧大格局,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凝聚起磅礴力量,帶領廣大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據統計,截至2020年11月底,紫金縣54個省定貧困村全部達到出列標準,全縣建檔立卡貧困對象7040戶20743人全部達到脫貧標準并完成退出程序。
“黨建+產業”:
群眾脫貧致富“法寶”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近年來,“黨建+產業”已經成為引領紫金廣大群眾脫貧致富的“法寶”。
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也是脫貧攻堅取得最終勝利的重要抓手。近年來,紫金縣堅持黨建引領脫貧,一手抓黨建,一抓扶貧,村“兩委”班子和駐村第一書記全力當好“領頭羊”,強黨建、帶扶貧、促發展,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精準定位扶貧主導產業,引領貧困戶脫貧致富。
紫金縣九和鎮龍塘村,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4年前,龍塘村自然條件較差,村莊基礎設施薄弱,距離圩鎮約20公里,且多為崎嶇山路,一邊靠山,一邊靠河,交通極其不便利,被當地村民稱為“三無村”(無地、無人、無錢)的龍塘村,被確定為省定貧困村,由市委組織部牽頭,與市科技局、市衛生健康局3家單位共同幫扶。
市委組織部派駐龍塘村第一書記蔡陸宏表示,思想是行動的指南,要打贏脫貧攻堅戰,關鍵要增強組織戰斗力。
2016年以來,駐村扶貧工作隊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從增強政治功能入手,以提升基層組織戰斗力為重點,制定出臺《龍塘村黨員干部“領頭雁”工程實施方案》,從素質能力、人員結構、帶頭人培養等方面全面提升組織戰斗力,著力解決“思想政治意識不強、隊伍老化弱化、戰斗力薄弱”等問題,有效破解了黨組織軟弱渙散、黨建工作滯后和基層治理水平低等問題,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強大動能。
4年來,駐村扶貧工作隊堅持“黨建+產業”的扶貧模式,在村“兩委”班子和廣大黨員干部的大力支持下,精準施策、精準脫貧,多方籌資發展紅肉蜜柚扶貧主導產業。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龍塘村紅肉蜜柚種植規模已近2000畝,年產量已達50萬公斤,預計進入豐產期年產量可達500萬公斤。
目前,龍塘村已構建了一條集約化、統一化的發展道路,已形成了“企業+村集體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已形成了“電商銷售+包裝加工+生產基地”的生產銷售形式,已形成了龍塘村“23.5度柚”品牌,讓這個偏遠的小山村蛻變為黨支部堅強有力、有主導產業、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的新農村,成為了開展精準定點扶貧的一個“脫貧樣本”。據統計,目前龍塘村相對貧困人口、相對貧困村已全面實現脫貧目標并辦理了退出手續,紅肉蜜柚主導產業成為村民的“致富果”,有勞動力的相對貧困戶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478元,村集體年收入從2016年的不足2萬元提高到了2018年底的近12萬元。
結對幫扶:黨員示范帶頭促脫貧
龍窩鎮禮坑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許觀連一家,從無固定收入到去年年收入近60萬元,成為全縣貧困戶創業脫貧的典型。說起現在的生活,許觀連的兒子許志廉充滿感激之情。他說:“如果沒有國家的好政策,沒有當初村干部和駐村干部的大力支持,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好日子。”
由于父親許觀連體弱多病,母親因病半身不遂,多年來,許志廉為了照顧年邁多病的父母和家庭,只能在離家較近的地方打零工掙錢養家。
2016年5月,精準扶貧工作開展后,交通銀行深圳分行對口幫扶禮坑村。在入戶了解情況時,禮坑村黨支部書記許新留和交通銀行深圳分行派駐禮坑村第一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隊長張偉忠,了解到許觀連家庭情況和實際困難后,通過“以獎代補”“扶貧貼息貸款”等激勵措施,鼓勵和支持許志廉養豬。
在幫扶單位和扶貧干部的大力支持下,許志廉將全部精力放在養豬場,短短3年時間,養豬規模從最初不到20頭發展到去年的近300頭,去年年收入近60萬元。
貧困戶要脫貧致富,除了自身要努力,關鍵靠黨員干部。自開展扶貧工作以來,幫扶單位和村干部緊抓“紅色革命村”這一優勢,提出“圍繞扶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扶貧”的工作思路,以“黨建+扶貧”的發展模式,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
3年來,禮坑村制定了《禮坑村“黨建+扶貧”工作方案》和《禮坑村創建“抓黨建強治理促脫貧示范村”實施方案》,成立了“黨建+扶貧”工作組,建立了“三個結對子”幫扶機制,即交通銀行深圳分行下屬的前海分行黨支部結對指導禮坑村黨支部黨建工作;幫扶單位下屬69個黨支部與貧困戶結對,形成“大幫扶”工作格局;禮坑村全體黨員每人掛鉤聯系一戶貧困戶,定期聯系貧困戶,指導和協調解決脫貧全過程的難題,將黨建引領貫穿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全過程,全面提升黨組織在扶貧工作中的凝聚力、創造力和戰斗力,扎實推進各項工作。
同時,隨著抓黨建促脫貧工作的深入推進,禮坑村黨支部還建立了“支部牽頭、黨員帶頭”工作機制,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組織和發動全民參與“三清三拆三整治”等鄉村治理工作,脫貧致富的同時,共建共享美麗家園。
建好建強黨組織
筑牢脫貧戰斗堡壘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幫錢幫物,不如建個好支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扶貧開發同基層組織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真正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斗堡壘。
近年來,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的征程中,紫金縣以實際行動和顯著戰果,踐行和驗證了建設一個好支部的重要性。
去年,紫金大力實施“頭雁”工程,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把政治素質作為首要條件,對村(社區)“兩委”班子進行全面摸排,堅決撤換調整政治上不合格、經濟上不廉潔、能力上不勝任、工作上不盡職的村黨組織書記,注重選拔有情懷、有能力、有文化、有口碑的本村外出務工經商人員、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返鄉大學生、退休干部中的優秀黨員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同時,重視后備干部源頭精準培養,去年儲備村級黨組織書記后備干部544名,公開選聘村“兩委”后備干部278名,為2021年村級換屆儲備干部梯隊,挖掘“頭雁”人才。
實施“頭雁”工程的同時,鼓勵和引導人才向脫貧攻堅一線流動。為了貫徹落實省、市、縣關于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決策部署,積極破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人才瓶頸,紫金縣建立了選派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隊(組)長效機制,持續從縣機關企事業單位選派熟悉政策、綜合素質高的優秀干部,組成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組)駐鎮駐村,實現16個鎮245個村做到選派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工作隊(組)全覆蓋,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為引領,全面增強基層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工作力量。
人才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動能。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要創新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充分激發鄉村現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鄉村創新創業。無論是實施“頭雁”工程,還是鼓勵和引導人才向脫貧攻堅一線流動,都是近年來紫金縣建好建強基層黨支部、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的有效保障。
近年來,紫金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省委、市委抓黨建促扶貧工作部署和要求,始終堅持政治統領、黨建引領,在推進黨建促決戰決勝脫貧攻上重點抓好“七大建設”,包括思想政治建設、責任機制建設、組織提升建設、干部隊伍建設、用人導向建設、基礎保障建設、集體經濟建設,切實推動黨建工作與脫貧攻堅同頻共振、深度融合,為紫金縣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政治保證和組織保障。
“黨建+扶貧”,引領民富村興。紫金通過黨建聚力,聚焦產業扶貧,整合各類資源,著力把基層黨建活力轉化為脫貧攻堅動力,為貧困村、貧困戶“私人定制”脫貧計劃,讓基層組織在產業鏈上“開花結果”,把貧困戶聚在合作社、富在產業鏈上,確保扶貧成效顯著提升,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興產業、產業發展促增收”的脫貧致富新路子,實現了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雙促雙贏”。
■組稿:本報記者 田紅秀 特約記者 黃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