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紫金縣

紫金精準扶貧見實效暖人心

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甜蜜生活催人奮進

2021-01-07 10:00:55 來源:河源日報

■短短3年時間,龍窩鎮禮坑村貧困戶許志廉發展肉豬養殖,成為貧困戶中的“首富”,一家人過上好日子。黃贊福 攝

■九和鎮龍塘村貧困戶李振文一家人開新車走新路,過上了新生活。黃贊福 攝

■水墩鎮上璜坑村貧困戶彭景云走上脫貧致富之路,兒子在縣城買了房,他在家細心照顧母親,一家人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田紅秀 攝

■經過幫扶,九和鎮金光村貧困戶劉偉坤脫貧娶妻生子,過上甜蜜幸福生活。

核心提示

“貧困戶的笑臉,就是扶貧干部努力的動力,更是精準扶貧的成果。”這是廣大扶貧干部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經過4年的幫扶,紫金54個相對貧困村村集體年收入由2015年不足2萬元增加到平均40萬元以上,54個相對貧困村均達到出列標準并完成出列程序。截至2020年11月底,全縣農村貧困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不足4000元提高至2020年的14910元,建檔立卡貧困對象7040戶20743人全部達到脫貧標準并完成退出程序。

如今,走在偏遠的美麗鄉村,看到昔日貧困戶臉上露出的笑容,好比冬日遇上暖陽,最暖人心。為了全面展示紫金精準扶貧成果,展現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幸福畫卷,記者從全縣貧困戶中精選了幾位脫貧致富典型代表,通過他們的脫貧故事,傳遞紫金廣大脫貧致富村民的心聲。

許志廉

昔日貧困戶今朝變“首富”

說起紫金縣貧困戶的脫貧故事,許志廉算是一個典型。從無穩定收入到成為貧困戶中的“首富”,只用了3年時間。

紫金縣龍窩鎮禮坑村的許志廉,因父親許觀連患病、母親半身不遂,多年來靠在家鄉周邊打零工為生,收入不穩定,一家人生活過得非常艱難。

近年來,在國家扶貧政策和上級部門的幫扶下,許志廉大力發展肉豬養殖產業,如今每年收入達到50萬元以上,摘掉了“窮帽子”,過上了好日子。

記者見到許志廉時,他正在自家養豬場打掃衛生,圍欄中的豬都養得膘肥體壯。“最近又有一批肉豬可以出欄了。”許志廉笑著說道,“現在賣一頭豬大概能賺2500多元,今年我已經賣了130多頭豬,收入超過30萬元。”

據了解,許志廉曾經是禮坑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國家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后,負責對口幫扶禮坑村的交通銀行深圳分行駐村干部和村干部來到許志廉家中,深入了解他的家庭情況和實際困難。得知許志廉家有多年養豬經驗,且已經養了10頭豬,扶貧干部就鼓勵許志廉擴大養豬規模,幫助他爭取“以獎代補”“扶貧貼息貸款”等激勵政策的支持,并積極尋找可靠穩定的銷路。在幫扶單位和扶貧干部的大力支持下,許志廉將全部精力都放在經營生豬養殖產業上。短短3年時間,養豬規模從最初不到20頭,發展到如今的300多頭,2019年年收入接近60萬元。

如今,許志廉家不僅達到貧困退出標準,而且成為紫金縣貧困戶的“首富”。他家中的一層平房也擴建成了氣派的兩層小洋樓,還添置了家具家電,并重新進行了裝修。“今年我有信心能出欄銷售生豬350頭左右。”許志廉高興地說,“我能有今天的好日子,離不開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更離不開幫扶干部和村干部的傾情助和精準施策,我打心眼里感謝他們!”

如今,禮坑村貧困戶45戶193人已全部達到“兩不愁三保障”及“八有”脫貧標準,全部實現脫貧。村集體經濟收入由2016年的1萬元提升至2019年的30萬元,達到省定貧困村退出標準。

李振文

走新路開新車,過上新生活

“2020年春節剛過,兒子就買了新車,還花了近1.5萬元給門前的黃泥路鋪設了水泥,方便人和小車出入。”說起這幾年的變化,已經脫貧的九和鎮龍塘村村民李振文滿臉喜悅。

幾年前,李振文家因小孩生病致貧。現在不僅小孩的病治好了,而且日子越過越好。李振文雖然快70歲了,但還一直在工地上做水泥工,一年可以掙1萬元左右。兒媳在惠州務工,兒子在家從事建筑行業,一家人還發展肉豬、肉雞等養殖,種植蜜柚,收入比較穩定。

“現在許多農村家庭都有小汽車,是生活越來越好的證明。”李振文說,兒子經常要在河源、惠州兩地跑,為了出行方便,2020年春年剛過,一家人商量后買了一輛小汽車,實現了多年買車的心愿。他說,“只要一家人不怕吃苦,勤勞致富,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

市委組織部派駐龍塘村第一書記蔡陸宏介紹,4年來,駐村扶貧工作隊堅持“黨建+產業”的扶貧模式,從鞏固基層堡壘戰斗力入手,不斷激發脫貧內生動力,調動各方力量支持脫貧攻堅,并多方籌資發展紅肉蜜柚扶貧主導產業,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目前,龍塘村有勞動力的相對貧困戶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478元,村集體收入從2016年的不足2萬元提高到2018年底的近12萬元。

彭景云

縣城買新房過上城里日子

“兒子在河源一家公司做事,每個月收入6000元左右。去年在縣城買了新房,兒媳帶著兩個小孩,在縣城生活。”已經脫貧的紫金縣水墩鎮上璜坑村村民彭景云高興地說,“特別感激兩任縣委書記的關心和關愛,還有駐村干部的大力幫扶。沒有他們的幫助,我們一家人不知何時才能過上今天的好日子。”

2016年,彭景云因兒子生病致貧,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當年,彭景云的兒子彭志鋒因重病入院治療,花費了家庭所有積蓄。病情好轉后,在幫扶單位的協助下,彭志鋒通過培訓,進入市區一家公司務工,從普工做到現在的車間機長一職,收入每月提高至6000元左右。

彭景云特別勤勞肯吃苦,家里除種植了三華李、楊梅等水果外,還發展生豬、雞、肉牛、魚等養殖產業,再加上每年的扶貧產業分紅,他們的家庭年純收入早在2018年就達到了11.5萬元。

“為了讓兩個孫女接受更好的教育,2019年兒子貸款在縣城買了一套商品房,兒媳住在縣城照顧兩個小孩,我們有空的時候會到縣城看孫女。”彭景云說,這幾年家里收入穩定,日子越過越好,他的兒子才有條件在縣城買房,讓孫女接受更好的教育。

彭景云表示,再窮不能窮教育。他們這一代人因為窮,沒有接受過教育,吃了沒文化的苦。但不能苦了下一代,必須盡最大的努力讓孫女接受更好的教育。

據統計,2019年底,上璜坑村2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647元,全部達到脫貧標準。

劉偉坤

娶妻生子過上甜蜜幸福生活

“3年脫貧致富,娶妻生子,一家人過上好日子。”說的就是紫金縣九和鎮金光村貧困戶劉偉坤。

“現在家里養了2000多只雞、鴨,等過幾年我還打算再養幾頭豬。”日前,站在自家兩層小洋樓前,劉偉坤向記者說出自己對未來的展望。此時,妻子站在他的身邊,懷里抱著熟睡的孩子……這是一家人在小山坳中的美好生活。

幾年前,年過四十的劉偉坤想都不敢想,未來的自己既能脫貧又能 “脫單”。2016年,因家人生病,在惠州打工的劉偉坤決定回鄉發展。但因為就業條件有限,回鄉后的劉偉坤并沒有固定的收入,所住房屋破舊,周邊交通不便。

對口幫扶金光村的省交通運輸廳駐村工作隊了解情況后,專門對劉偉坤一家進行精準幫扶。很快,門前的土路變成了水泥路,還裝了明亮的路燈;劉偉坤的新房子也開始動工建設,建成的小洋房通了自來水、網絡……

家有了大改善,“業”也有了大發展。駐村工作隊幫助劉偉坤在一片山坳里建起了雞鴨養殖基地,散養了2000多只雞、鴨。實現脫貧致富的同時,劉偉坤還收獲了愛情。2018年,他經人介紹與妻子相識并組建家庭,之后生下兒子。

“如果不是國家的好政策,現在的好日子想都不敢想。”每次說起自己的脫貧故事,劉偉坤內心總是充滿感激之情。

金光村駐村第一書記王韶松表示:“我們是每一戶貧困戶都不落下,所有的通水、通電、通路一體化,該落實的一樣也不落下。”記者了解到,金光村充分發揮省交通運輸廳幫扶優勢,整合資源將縣道157線御臨門溫泉度假村至九和鎮圩鎮路段改建為二級省道340線,作為紫惠高速公路連接線,成為金光村的脫貧路、致富路、景觀路。

金光村除了主村道連接上高速公路外,還戶戶通了水泥路。路通財通,金光村依托不斷改善的交通條件大力發展紅肉蜜柚產業、 南藥種植產業、“村長伯伯”電商產業、金光生態園產業、印象金光旅游五大產業,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目前,金光村集體收入從2016年的3.4萬元提高至2019年的35.5萬元,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的6500元提高至2019年的20114元,金光村也從以前的“四大精光”村完美蛻變為前途無量的“金光”村。

■組稿:本報記者 田紅秀 羅天 特約記者 黃從高

    數字報
    Top